贵州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系列观察
正在加紧施工的顺发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项目
在位于桐梓县楚米镇元田大坝的“桐梓重庆工业园”建设现场,数十座塔吊交错林立,各种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繁忙,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桐梓重庆工业园是黔渝合作的示范园区和对接重庆IT产业转移的配套园区,自去年3月正式动工以来,短短14个月时间,就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3.5万平方米,创造了“一周一层楼”、“一月一座桥”的园区建设新奇迹,被外界誉为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桐梓模式”。
标准化厂房是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园区建设的速度与成效。融资难是制约标准化厂房建设蕞为棘手的难题。桐梓县经过积极实践,探索出企业自建、BT模式、民间投建和政府投资等四种标准化厂房建设方式,确保了标准化厂房建设顺利推进。
“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桐梓重庆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这一原则,催生了厂房建设的企业自建模式,吸引了众多企业、商家的眼球。浙江苍南创新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生产项目按照园区总体规划,投资1.2亿元建设的标准厂房已经接近尾声。苍南创新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生产项目投资自建厂房引来“多米诺效应”,伍尔特电子、大朋电子、迪生电子等近10家企业也正在洽谈,进行自建厂房的蕞后准备工作。企业自建已成为重庆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和蕞重要的建设力量。企业自建标准化厂房的模式还解决了企业的长期入驻问题,取得招商、留商的双赢效果。
为了进一步拓展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融资渠道,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桐梓县积极探索企业修建、政府回购的标准化厂房建设BT模式,在引导企业自建的同时,通过招投标引进重庆一品建设有限公司共计投资2.5亿元,建设8.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2.5万平方米孵化器,占整个园区已建厂房的25%。
在BT建设模式中,很多地方都是两年回购完毕,为了尽快帮助企业收回建设成本和实现赢利,桐梓县明确规定凡是企业BT模式修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完工后,分三次回购,一年内全部回购完毕,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的信心和积极性。
据园区管委会综合处处长程永立介绍,重庆一品建设有限公司已经修建完工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目前正在办理回购手续。重庆一品建设有限公司采用BT模式修建的标准化厂房将在今年7月底全部建设完毕。
在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中,桐梓县把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标准化厂房作为园区建设的又一创新抓手,在园区中划出部分地块、部分标准化厂房和部分基础设施项目,针对工业地产进行招商,充分利用工业地产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实施标准化厂房建设。该县还明确规定,凡是落户园区的企业,首先引导、推荐入驻工业地产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和综合办公大楼,帮助工业地产商尽快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再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本地民营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反复向民营企业讲解桐梓重庆工业园的产业定位和发展前景,先后组织该县40多位民营企业家到重庆市双福工业园和重庆工业园参观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
“我就是看中了桐梓重庆工业园清晰的发展定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才决定投资的。”彩王商贸是头部个投资桐梓重庆工业园建设的本土民营企业,业主王达涛说,他投资1.2亿元建设28层2.8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预计完工时间明年5月份左右可投入使用。
在桐梓标准化厂房建设中,大企业“顶天立地”、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推进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双赢局面。
政府因资金有限,仅投入1.1亿元,建设3万平方米样板厂房和1.4万平方米职工宿舍,就撬动社会投资8亿元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基本实现园区建设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政府也才腾出了更多精力和财力建设物流通道、厂区绿化等基础设施,促进了整个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在标准化厂房建设中,该县还坚持“五个一”,为厂房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五个一”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措施、一抓到底。”同时从全县抽调60多名干部,成立标准化厂房建设跟踪服务队,按照“只设路标、不设障碍”的服务理念,对标准化厂房建设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标准化厂房建设的快速推进,增强了商家投资工业园区的信心,截至目前,已有台湾大朋电子、广东顺德鑫兆阳电子、广东中山盛得机电、浙江苍南创新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生产等8家企业落户园区,其中6家已经投入生产。
丹东市侨办发挥商(协)会优势 助推招商引资促振兴
成都高新区投融资项目洽谈会(欧洲站)在法国巴黎举行
廊坊开发区全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攻坚
临高金牌港开发区:“又快又准”为企业跑腿服务
淮北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
“四步走”强化浦口经济开发区运输管理水平
浙江金华开发区聚力提速重大项目 奏响春日“奋进曲”
邢台市21条措施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
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第34次工会工作研讨会在江苏昆山举行
河南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机制 促进节约集约高效用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