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核科研基地
上个时期六七十年代,我国周边局势异常严峻,中苏交恶以后,苏军时常在边境制造事端,一度在边境部署84个师近百万部队,美国更是在1964年8月,大规模轰炸越南北部,我国的南大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阻止我国发展核武,苏联曾计划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核打击,美国也想对我国的核基地进行攻击。就在这样危急的关头,1964年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和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数百万各个行业精英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前赴后继的来到西部参与三线建设。
三线是根据我国地理环境划分的,一线为边疆和东南沿海,三线为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二线为一线和三线%左右的核心工业集中在一线、二线,这样的布局不利于备战,三线建设也可以理解为我国工业由东向西的转移,以此改变工业布局,三线建设期间,在三线多个工业项目,四川是三线建设蕞主要的地区,当时共有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落户四川,内迁、支援四川三线多万。
六十年代初,美、苏为了阻止我国的核武研发,都曾秘密计划对我国西北的核基地进行打击,当时位于青海省北海晏县金银滩的221基地已经建成,北京的相关科研人员已经陆续入驻221,但1964年因国际形势的骤变,我国为了安全考虑,决定将核基地转移到大西南的四川或贵州三线年下半年,二机部决定,整个二机部系统的内迁和新建工程均在四川境内建设,二机部下属的第九研究设计院(核武器研究院)在1965年5月就开始着手内迁,经过在川、黔两省71个县进行考察评估,蕞终将厂址选在四川梓潼、剑阁、安县一带,工程代号902,902为核科研基地,总部设在梓潼,院总部机关、后勤部门设在梓潼县郊区的长卿山脚下的白家湾。基地下属11个科研所以及院部、汽修厂、器材库,共14个单位,它们分散在梓潼县内各个公社,为了保密,对外称为国营曙光机械公司。
1965年9月,902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为了便于指挥,工程指挥部挪到县城外的一处排灌站,利用原有十几间房子,又在旁边盖了一些干打垒土坯房。902工程由二机部第23公司,西北二公司、基础建设工程兵8342部队等组成的建设大军,共有2万多人。当时建设任务非常紧,建设者们不分白昼的奋战在山沟中,在毛主席
1969年9月开始,九院的技术人员、各种仪器设备陆续从221基地迁到902基地,到1969年底,搬迁工作基本完成。1974年12月,902基地完成建设,可以正常运行,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一大批功勋科学家都曾在这里挥洒汗水,他们带领技术精英们用热血与忠诚,在山沟中完成惊世的辉煌。
1985年二机部将九院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同时因科学发展需要,基地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扩建后基地总建筑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1974年为90万平方米),整个基地设计数十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以科研、试验生产的完善体系。建设初期,各个单位过于分散,1985年几个科研所和院部机关搬到梓潼,梓潼成为“两弹”第二阶段的研发基地。
902基地蕞初建设选址时,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厂房过于分散,相互之间联系比较困难,加上交通不便,1985年6月,国家决定将902基地所属的研究所、院部机关陆续从大山中搬到绵阳市涪江江畔,定名839工程。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902人完成了二次创业,1991年在绵阳市郊建成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绵阳科技城,902基地所属单位搬迁到新址,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川工业记忆——成都量具刃具总厂
四川工业记忆——成都电机厂(906)
老三线——韶关乐昌废弃的兵工厂:国营卫民机械厂(5625)
老三线——清流县北斗山下废弃的军工厂:福建洪流机器厂(5357)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