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绵阳-绵阳文明网
在大山深处的平武县平南羌族乡,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立的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圣庙大名鼎鼎,这里是平武红色革命的“摇篮”。如今,三圣庙是平武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去年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三圣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南羌族乡位于平武县境南部,因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建立平南县苏维埃政府而得名。
三圣庙位于松河、两河沟交汇的三角形台地上,坐西向东,前面临水,背后靠山。原由门楼、前殿、后殿及左右两侧的厢房组成。依地形坐西向东,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两尽间进深两间)。通面阔24.14米,进深8.1米,底层抬空。从外立面看,呈单檐歇山式屋顶,是典型的四川清代穿斗式寺庙建筑,反映了民间建筑的变化性、创造性、灵活性。
三圣庙的得名据当地居民传说,现门楼内有三块白色巨石,传说曾多次显灵,为当地百姓造福,故当地百姓建庙祭祀。据文物工作者推测,平南本是羌族聚居区,羌人本有白石崇拜的习俗,后来借鉴、吸收了汉族寺庙崇拜的形式,将羌族的白石崇拜借用汉族的寺庙形式表现出来。
三圣庙始建年代不详,现门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年)。建国后,作为平南苏维埃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圣庙本体先后由生产队、平南乡小学使用。1964年,学校将大殿、后殿拆除,并对戏台两侧的厢房进行了改造,现仅存门楼。
平武羌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4至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驻平武,先后建立了县、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全县人民筹款运粮,修路架桥,支援前线,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西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3月28日晚,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相继解放阆中、南部、昭化、剑阁、青川、梓潼、彰明、北川、江油、中坝城。1935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九),平武县城获得解放。4月30日,红军将建在北川桂溪的平南县委、平南苏维埃迁至平武三圣庙(广义的三圣庙,即今平南乡),县委、苏维埃驻地在三圣庙下街(今平南羌族乡新民村场镇中街),三圣庙本体则作为平南苏维埃举行重要会议、训练干部的场所。
红军在平武期间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支援红军的宣传工作,红军播下了革命火种,工农群众自觉起来参军参战,队伍不断壮大。红军先后在平武境内建立了三个县级、三个区级、38个乡级、193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当时,三圣庙成为平武南部、北川北部的一处红色革命中心。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平武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公布三圣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平武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