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银携手打造合作新典范 助推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7日电 (李欣宇)2021年年初,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显示:未来五年,绵阳市商业银行将为绵阳市高新区提供200亿元额度的信贷资金,支持区属重点企业发展。
近年来,绵阳市高新区依托雄厚的高新产业底蕴,在转型升级中找准方向,实现向产业链高端挺进,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生于此的绵阳市商业银行高新科技支行,也在支持园区发展中迎来蜕变:截止今年10月末,存款破百亿。政银携手打造的合作新典范,让金融和科技这一双翅膀,使绵阳高新区飞得更快、更高、更远。
“大河有水小河满。没有高新区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高新科技支行绝不可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近日,绵阳市商业银行高新科技支行相关负责人说,存款破百亿的底气源于高新区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梳理该支行的报表,其在2016年之前的年存款额均在30亿元徘徊。
近年来,绵阳高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以新型显示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快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新路子。坚持发展现代产业园,推动产业链整合集聚;提升产业能级,聚焦优势高端产业;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的成效显而易见。
截止2021年10月末,该支行贷款户数276户,各类存款余额1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亿元,支行存贷比50.%。“单个网点破百亿,不仅在全市商业银行网点算是翘楚,在全市各类银行业网点也是名列前茅。”绵阳市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肯定了这一成绩。
11月23日上午,绵阳高新区、绵阳市商业银行政银座谈会召开,就绵商行积极参与支持高新区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高新区内的重点企业、项目融资支持及参与支持高新区招商引资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
政银深化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早在今年1月13日,高新区即与绵阳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内,绵阳市商业银行为高新区所属企业累计提供人民币200亿元额度的信贷支持,并在服务人员、金融产品、融资方案等方面给予专业保障。
“高新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城新区规划等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培育、创新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潜力巨大、前景可期。双方由此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自绵阳市商业银行高新科技支行成立以来,便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主办或参加各类政、银、企对接会,覆盖绵阳市辖各县(市)区,并有针对性地对绵阳市九院、绵阳市科创园、中物院孵化器、西科大国家大学孵化园和高新孵化基地等重点专业园区进行走访服务。
今年实施的全面战略合作,涵盖项目投资、产业升级等方面。以招商引资为例,它既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更是有效投资的坚实基础。前三季度,高新区通过精准化、专业化招商,成功签约理想汽车增程器研发及生产基地等31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
“我们全程参与政府项目招引,初期即从金融角度把关,确保企业质量优良,待项目落地后即落脚于资金支持,实现招引企业健康发展。”该支行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近年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力做好“桥梁”工作,构建了政银企深度合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夯实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如牵头组织支行和科技型企业举办“银企对接会”,为双方搭建交流平台;政银双方还互派人员挂职办公,畅通机制共同做实金融支撑。
去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一段时间停工停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绵阳市商业银行高新科技支行在高新区的指引下,积极扛起国企责任,送来阵阵“及时雨”。
“2020年,推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贷,此为满足其产品市场转化而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该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评估后,为其中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订单贷款5500万元。
自该支行挂牌以来,已累计成功投放补贴贷4笔,金额1400万元;订单贷105笔,金额250156万元;技改贷15笔,金额59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贷9笔,金额10938.07万元。而今年前10月,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18户、贷款余额6.44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贷款户数和贷款余额的90.00%和79.12%。
对于有条件复活的“僵尸”企业,政银双方毫不懈怠。一家实业有限公司在绵阳某工业园区内投资建项,后因企业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项目停工。高新区政府经研究分析,引入绵阳高新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其进行资产收购,同步引入绵阳市商业银行提供1.7亿元融资,“有效复活企业、提升资源利用,也协助化解了银行不良资产。”
政府政策及银行服务的同步配合,恰是政银合作的优势体现。在政银双方看来,金融的良性循环还得益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而优质企业的招引聚集,又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812项区级政务事项办理环节减少733个,全部实现“一网通办”;承诺时限提速90.2%;纳税人服务满意度测评居全市第1位……绵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然后又反作用于园区和银行,自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