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pdf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pdf
2019-01-02发布于广东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pdf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 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驿站)规划48 目 录 8、古城绿道规划与建设指引 50 1、导言 2 8.1 古城的特色与交通 50 1.1 规划背景与意义2 8.2 古城绿道的定位与分类52 1.2 规划范围与期限2 8.3 古城绿道的结构与布局53 1.3 规划依据3 8.4 古城绿道分线 规划技术路线 古城绿道服务与交通系统 55 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4 9、绿道与土地功能协调发展指引 59 2.1 绿道系统内涵4 9.1 绿道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指引 59 2.2 相关经验借鉴4 9.2 绿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引60 3 、相关规划解读 7 10、绿道沿线 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7 线 绿道沿 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7 游策划与规划65 3.2 《泉州市 10.2 绿道旅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 类建设指引 68 3.3 《泉州市 11、分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9 闲型68 3.4 《泉州市 11.1 滨河休 3.5 《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0 11.2 滨海风情型70 城保护整治规划》 10 市型72 3.6 《泉州古 11.3 现代都 3.7 小结 11 11.4 古城风貌型74 选线 生态格局 11 11.6 山林野趣型78 4.2 景观资源 12 12、近期建设规划 81 4.3 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15 12.1 分期建设规划 81 4.4 交通系统 16 12.2 近期建设目标 82 4.5 旅游需求 17 12.3 近期建设路线 13.1 组织计划管理 84 5.1 规划目标20 13.2 实施保障措施 84 5.2 规划原则20 13.3 配套支持政策 85 5.3 规划策略20 图 录 6、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22 1、城市规划区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 6.1 规划结构22 2 、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6.2 总体布局22 3、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6.3 交界面控制28 4 、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6.4 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29 5、城市规划区绿道网交界面分布图 6.5 服务设施 (驿站)布局31 6、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6.6 分区建设指引33 7、环湾核心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7、环湾核心区绿道系统规划38 8、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控制区规划图 7.1 规划结构38 9、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7.2 总体布局38 10、古城绿道规划布局图 7.3 绿道控制区规划44 11、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图 7.4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45 1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图 7.5 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46 13、环湾核心区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 1 1、导言 岛效应、将绿色引入城区,为城乡居民开展户外活动提供空间,依托城市核心区 “依山、临江、 环湾、面海 ”的环境空间,辅以绿道建设,将极大促进泉州市宜居城乡建设。 1.1 规划背景与意义 (2)有利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 通过绿道系统建设,可构建生态廊道,串联景观资源点,强化自然资源保护。通过串联起 1.1.1 规划背景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海丝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等),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周边的 环境既能得到完整保护,又能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宿感和自豪感。 (1)福建省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泉州市积极落实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点线面”城乡环境 综合整治工程 (3)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010 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通过绿道控制区及绿化缓冲区规划建设,将城市间隔成多个组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绿 若干意见》,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山川秀 道可串联起破碎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有助于生态网络的完善,有效构建人居环境廊道,维 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护区域生态安全。 为此,福建省提出“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全省要结合城市绿道建设、 (4)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攻坚突破,加快改变城乡环境和面貌,实现更 绿道可建设成为游客观光消费之道,除带来生态效益外,还能直接带动旅游观光、运动健 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点线面’工程中的“线”包括快线和慢线,慢线就是抓好自行车和 身、宾馆餐饮等休闲产业和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直接壮大发展旅游业,拉动 步行道系统的建设,打造人居环境走廊。泉州市积极落实组织‘点线面’工程,为全市推动绿道建 绿道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依据。 1.2 规划范围与期限 (2)泉州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泉州一直致力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先后掀起“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绿化上档次春季大 1.2.1 规划范围 行动”、“城市管理年”、“城市绿化建设年”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主题创建热潮,将绿道规划建设引入 到城市建设中,将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城市规划区层面: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 12 个 (3)绿道建设已在全球普遍开展,是世界城市建设新趋势 乡镇和街道,面积约 2980 平方公里。 “绿道 ”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于巴黎、伦敦等世界著名城市建设的实 环湾核心区层面:包括泉州市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以及石狮中心城区,面积约 1277 平 践中。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 了国际运动,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 方公里。 种新趋势。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的指引下,珠三角各大城市率先引领国内绿道规划建设工 1.2.2 规划期限 作,青岛、台州、绵阳等也陆续加入绿道规划建设行列,绿道建设热潮是一种大势所趋。 1.1.2 规划意义 规划期限:2012-2020 年; 近期规划:2012-2015 年。 (1)有利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形成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有效遏制城市蔓延、缓解城市热 2 1.3 规划依据 在规划目标定位指导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绿道规划经验、结合公众参与和各区县建设意愿, 在规划区及环湾核心区两个层面确定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方案,明确规划结构、总体布局配套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 设施(交通衔接、服务设施、慢行系统)规划等。 (2)《关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4)绿道特色内容规划 (3)《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 年)》(征求意见稿); 结合泉州特色,进行绿道专项规划研究,结合绿道建设进行古城绿道规划、土地功能引导 与开发、绿道旅游发展策划等。 (4)《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 (5)近期建设规划、示范段详细规划及规划实施保障 (5)《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6)《泉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7)《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 (10)《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1)《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 年)》; (12)《泉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3)《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14)各区(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部门专项规划等。 1.4 规划技术路线)基础条件分析 结合泉州市生态本底、景观资源、文化特色、设施基础情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旅 游发展、康体休闲等需求情况,进行资源调查和需求分析,确定泉州市绿道选线)规划目标定位 结合政策要求、上位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交通、旅 游等专项规划,提出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目标。 (3)规划方案 图 1-1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3 生态功能 社会功能 文化功能 经济功能 2 、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 区 地 态 生 类 各 接 连 , 源 资 态 生 样 多 盖 涵 , 盖 覆 被 植 地 土 加 , 增 源 资 观 景 色 特 联 串 , 间 空 闲 休 外 户 联 串 , 间 空 敞 开 乡 城 加 增 2.1 绿道系统内涵 , 道 廊 温 降 风 通 加 增 , 间 空 性 线 续 连 供 提 , 区 地 力 魅 化 文 联 串 , 展 发 业 产 游 旅 动 带 2.1.1 绿道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道 廊 徙 迁 物 生局 格 全 安 洪 雨通 贯 应 效 岛 热 镇 城善 完 貌 风 境 环 乡 城 善 改缓 减 道 通 灾 救 镇 城式 方 活 生 碳 低加 增 导 倡道 廊 产 遗 化 文台 平 育 教 普 科 供 提成 形 会 机 业 就 多 更 供 提值 价 地 土 线 沿 升 提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 ——内设可供行人、骑车者及其它依靠非机动工具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员进入的景观游憩线 绿道功能图示 ——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2.2 相关经验借鉴 ——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 间。 2.2.1 深圳市绿道网络——凸显山海特质,体现滨海城市特色 绿道范围为绿道控制区范围,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其中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 深圳全市共规划建设 2 条滨海风情绿道,凸显城市滨海特质,沿滨海设置绿道串联沿海生 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人工系统主 活组团,构成 “组团-轴带式”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 16 条山海风光绿道,通过从滨海向内 要包括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等。 陆延伸的绿道沟通海-城-山,强化城市山-海-城的特色体验,形成人与自然良好互动关系。 2.1.2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根据泉州市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点,将泉州市的绿道分为现代都市型、历史文化型、 滨海型、滨河型、 山林型、田园型等六种类型。 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将泉州市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市级绿道(包括市域绿道、 市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 2.1.3 绿道的主要功能 绿道建设是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四 大主导功能。 图2-2 深圳绿道网总体布局结构 4 2.2.2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花园城市”的构建 新加坡 “公园串联网络 ”具有多层次性,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 络四级体系组成,覆盖全国的绿地和水体,并网络连接六类开敞空间:自然的开敞空间(如红树 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主要公园、体育与休闲用地(如露营地、体育场等)、隔离绿带(缓冲绿 化带)、局部的绿化通道(如商业绿化步行街)及其他开敞空间(如军事训练基地和农业用地)等,与 滨海地区连接,并将公园、新镇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共邻里连接。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的健身径,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 之所,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高了绿地空间可达性。 图2-3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 2.2.3 美国遗产廊道——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20 世纪 60 年代后利用绿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在美国逐渐成熟,遗产廊道概念孕育而生。 图2-4 美国伊利诺伊与密歇根“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作为绿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型景观,是一种新遗产保 护形式。 2.2.4 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借助绿道建设,改善环境、提升景观 ——美国的遗产廊道主要由 4 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 清溪川是首尔市一条疏水内河,1950 年代起遭受环境污染严重。2003 年市政府开始实施 ——举办参与性活动、节日,各种幻灯与图片的展示、展览、多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自我 清溪川内河的生态恢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拆除了 5.8km 的清溪川路和上面 导向型游道(self-guided trail)的规划,吸引家庭与学校学生旅游。 已经年久失修的高架桥,修建滨水生态景观及休闲游憩空间,耗资约 3.6 亿美元。 5 2.2.6 经验借鉴 一、泉州绿道规划建设可借鉴深圳绿道规划建设经验,串联各生态要素和活动空间,注重 滨海绿道的活动特色多样性,将滨海绿道塑造为展现泉州特色的名片;要注重沟通山、海自然 资源与城市各个功能组团的联系,将山林景观途经城市空间连通滨海景观,展现泉州 “山江城 海”的自然生态特质。 二、可充分借鉴新加坡的 “公园串联网络 ”模式,基于泉州 “花园城市 ”的建设基础,依 托河流水系、慢行设施基础,实施绿道建设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将规划区范围内的开敞空 间、休闲用地、公园、体育设施、绿道隔离带、水库、大学园区、公共邻里等进行串联,积极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清溪川改造前实景清溪川改造前实景 三、可充分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经验,通过不同的建设方式和组织模式,将文化色彩 融入到绿道之中,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廊道、结合绿道举办多种文化节庆活动等,展现泉州的多 元文化特质(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 “东方头部大港” ,拥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谓, 遗留有商儒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 四、可充分借鉴韩国清溪川的相关建设经验,将绿道建设与河道整治相结合,通过新技术 改善河流水质,结合优美宜人的景观设计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并解决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的 重点流域水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问题。 五、可充分借鉴鲁尔区 “绿道 ”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福建省大力开展的 “三旧”改造项 目,以绿道系统的建设作为旧城改造、改善生态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土地价值的同时,充分改 清溪川改造后实景 清溪川改造后实景 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泉州。 图2-5 韩国首尔清溪川改造 2.2.5 德国鲁尔区改造——借助绿道建设,推动旧城更新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 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 “绿道 ”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 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 价值。鲁尔区接着成功地整合了区域内 17 个县市的绿道,并在 2005 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 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6 3.2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3 、相关规划解读 (1)规划区空间结构 3.1 《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泉州市规划构建“一湾两翼三带”的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 福建省绿道网规划形成由 6 条绿道主线 条绿道支线 一湾,即环泉州湾地区,作为整合强化的核心。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三大中心城区为主体, 处交界面组成的绿道网总体布局。 发展定位为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 泉州市域内的省立绿道主要包括 1 号绿道(滨海绿道)和 4 号绿道(晋江绿道),省立绿 两翼,指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环围头湾地区,是面向区域的支点。北翼构成主体为惠安和 道泉州段总长度约为 345 公里。其中,1 号绿道(滨海绿道)以福建沿海纵向绿道为特色,沿 泉港,形成区域性石化产业基地,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未来对接湄洲湾的战略前沿地区。 福建海岸线从南往北走向,体现山海大观的景观特色,沿途经过泉州市的惠安民俗文化园、泉 南翼构成主体以安海、水头为中心,整合石井、官桥和晋江南部等周边城镇,建设成为泉州现 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崇武古城等 17 个主要节点;4 号绿道(晋江绿道)以泉州母亲河 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平台。 晋江为主要脉络,体现闽南文化、莆仙文化,以戴云山脉为主要景观特色,突出乡土风情和土 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是支撑带动的纽带。战略提升带依托轨 楼文化遗产,沿途经过泉州市的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安溪茶博园等 12 个主要节点。 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等,连接主要集中建设的组团,作为培育区域服务职能的空间载体。战 按照省绿道网规划确定的阶段目标,至 2012 年底,泉州应完成 15 公里以上的绿道建设; 略预留带形成居住、旅游功能发展带,同时是城市远景拓展的主要空间。战略辐射带利用泉三 至 2015 年底,配合完成厦漳泉大都市区内的全部省级绿道及其串联工作,1 号绿道(滨海绿 高速公路和其它快速路等,形成面向内陆山区的辐射带动发展带,未来进一步发挥泉州对西部 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至 2020 年底,基本建成省级绿道网,确保省级绿道的互连互通。 山区,乃至内陆省、市、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3-1 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泉州市) 图3-2 泉州市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图 7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3.3 《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中心城区以“一湾四山两江”的生态基底为依托,采用“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规 划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1)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 一湾: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 泉州市规划区绿地结构为“一片、一带、三轴、八核、多廊、多园”。 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 一片:由西部、南部与北部的山地、山前的丘陵、台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构成生态背 中心。主体是环湾的五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东海行政中心、洛秀科技创新中心、仙石企业决策 景和绿色屏障。 中心、西滨生产服务中心、蚶江商贸物流中心)和市域商业中心。 一带:由泉州沿岸规划建设的海防林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构成。 四区:以晋江、洛阳江为自然分割,形成中心片区、江南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 三轴:结合重要山体生态斑块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与城镇空间 功能区。 布局结构相适应,规划形成三条绿化主廊道,将主要城市建设区隔离开来。 多组团:共规划形成 12 个组团,包括中心片区的中心组团、东海组团、城东双阳组团、 北峰丰州组团;江南片区的江南池店组团;东部片区的洛秀张坂组团;南部片区的仙石西滨组 团、蚶江祥芝组团;以及外围的河市马甲、黄塘、崇武山霞、磁灶等组团。 图3-4 泉州市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图 图3-3 泉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八核:包括除西部连绵成片的森林、山地、湖泊以外的自然保护区、重要山体、湖泊及其 泉州市绿道应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条件,以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明确城市的发展策略和 周边生态涵养范围。从南到北依次是虎岩山、大寨山、清源山风景区、桃花山海鸟自然保护区、 战略重点,连通规划区内重要的城镇,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相协调,突出泉州绿道的地域特色, 泉州湾生态湿地、紫帽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和龙湖。 多廊:连接城镇建成区中的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并在生态保护区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包 括以水系为依托的绿化廊道;沿主要交通干线绿化廊道;各城镇组团内部生活与产业片区间绿 8 化隔离带。 3.4 《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多园:指相对独立分布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形成城市居民的休闲绿地。 规划根据中心城区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架,确定城市总体景 (2)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结构 观特色为:个性突出的传统历史景观、丰富的文化景观、山、江、城、海一体的山水城景观、 泉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一湾、两核、两江、四山、多园”的网络绿地结构。 花繁林茂的绿化景观、温和亲切、秩序井然、整洁舒适的街道景观。城市景观总体印象为“江海 山色刺桐红,多元文化并蓄兼容”。中心城区规划分为六个景观风貌区,分别为:传统历史景观 一湾:为泉州湾,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沿江发展到沿海发展的纽带,也是城市未来景观 风貌区、传统历史景观风貌缓冲区、民俗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景观风貌区、产业景观风貌区、 游憩和休闲度假的要地,构筑泉州沿海风光带的依托。 自然景观风貌区。 两核:一是由桃花山、大坪山、洛阳桥古桥、红树林保护区构成城市自然生态文化核心; 二是以老城区历史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核心。 两江:为洛阳江和晋江,是泉州联系山海的通道和景观休闲的基地。 四山:为清源山、紫帽山、安峰山和文笔山(含龟山),为构建城市山水骨架和生态背景 的重要依托,也是山林风光和体验历史文化的载体。 多园:多园指相对独立分布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形成城市居民的休闲绿地。 图3-6 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图 泉州市绿道网规划应以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的景观风貌区,提出相 应的规划要求,将自然山水有机地融入城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地方文化,塑造多元文 化的城市形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绿道建设。 图3-5 泉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结构图 通过分析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得知,泉州市城市生态格局是以海湾、江岸、山体、公 园为主体,形成山城相依、水系绕城、绿网交织、绿块镶嵌的网状绿地结构。泉州市绿道应遵 循城市的生态山水格局,结合城市景观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身独特的景观资源条件,尽可能 传统历史景观风貌区 传统民居建筑 清源山风景名胜 的将城市开敞空间联系起来,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9 3.5 《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3.6 《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泉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中心区、二轴、三大旅游特色产业集群”的总体布局。 《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提出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重点在展示探究、回归体验、 传统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利用,并重点突出“四区、一轴、一环”的构架。 一中心区:大泉州“文化休闲”旅游区; 其中,四区:开元寺、旧馆驿区;承天寺、元妙观区;文庙、后城区;城南聚宝街区。 两轴:蓝色滨海旅游轴与绿色生态旅游轴; 一轴:中山路轴线。 三集群包括: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泉南对台滨海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集 群;泉西安永德温泉生态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一环:水陆环线。 绿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能起到连接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等景观 泉州市绿道应与泉州市古城保护规划相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 点的作用,泉州市绿道应结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布局,合理安排线路,使绿道建设 系,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继承和延续泉州历史文化,发挥名城优势,突出名城特色,改 与旅游业的发展衔接得更加紧密,加强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善古城的环境,促进古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图3-7 泉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分区图 图3-8 古城重点保护地段规划图 10 3.7 小结 4 、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优越的区域 4.1 生态格局 发展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征和优势。泉州市绿道应以泉州市相关规划为指导,与城市发展战 略、空间结构、景观风貌、绿地系统和历史文化环境等实现良好对接;整合泉州特有的自然和 泉州市枕山面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高中山、低山向丘陵、台地平原(海域)过渡。 人文景观资源,创造和谐而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突出城市特色;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及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79%,平原及台地约占 21%,俗称 “八山 乡一体化;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合理有序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推动泉 一水一分田”。生态整体格局构架为 “山、江、城、海”——北部连绵的群山、(东西溪) 晋 州区域性“宜居城市”的建设。 江和洛阳江、环泉州湾的主城区及辽阔的海域。 图4-1 泉州市生态格局示意图 (1)自然山体 山体主要位于西北部,是泉州蕞主要的地貌类型;在东南部,则是由丘陵和冲积平原共同 构成的从西部致密山林景观到东部开阔海洋景观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了众多的低山、丘陵, 11 主要有清源山、紫帽山、文笔山、小阳山、桃花山、罗裳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等,海 4.2 景观资源 拔一般在 100-150 米之间。 (2)河流水系 4.2.1 自然景观资源 发源于戴云山麓的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是泉州市头部大河,也是福建省三大河流之一, 泉州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南北对峙的清 上游分东西二溪,东溪经永春,西溪经安溪,于南安双溪口汇合为晋江干流,奔流入海,全长 源山和紫帽山又名“对山”,是泉州的两大游览胜地。全市目前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404.8 公里,流域面积 0.56 万平方公里。 区、森林公园共 3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4 处,风景名胜区 2 处,森林公园 16 处,自然保护区 洛阳江发源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南麓,从北向南流经马甲、河市等低山、丘陵,在万安街 总面积 5 万公顷。其中,主要包括有清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 道桥南注入泉州湾,全长约 45km,流域面积约 400 平方公里。 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3)海岸水湾 为增加绿道的吸引力,选线时应结合各地各类景观资源的分布,优先考虑经过或连接这些 区域,将这些景观资源尽可能串联起来,以丰富绿道的内涵。此外,滨江景观和滨海景观也是 泉州海域辽阔,面积达 7864 平方公里,沿海浅海滩涂面积 789 平方公里,大小岛屿 208 泉州自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选线应尽量引至海滨,如沿海大通道、晋江、洛阳江以及 个,大陆海岸线 公里,有 “四湾十六港” 之称,比较大型的海湾主要有泉州湾、湄州 所串联的各类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等。 湾、围头湾、深沪湾。 泉州拥有丰富的海底景观资源和诱人的海滨美景,如晋江深沪镇海岸一带古森林遗迹和近 万年的牡蛎礁,金沙湾、月亮湾、石狮闽南黄金海岸等。 清源山 晋江 洛阳江 黄金海岸 图4-2 泉州市规划区自然景观资源分布 12 表 4-1 泉州市规划区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城市的人文景观是城市活力与特色的重要体现,绿道选线应结合各地人文资源的分布,发 (县、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掘、保护和加强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和传承 区 泉州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泉州森林公园、紫帽山森林公园(鲤城)、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 地方文化特色。 (鲤城、 然保护区、桃花山候鸟自然保护区、泉州江南龙岭生态旅游度假区、西湖旅游度假区、 丰泽) 十八坎休闲旅游度假区、“晋江干流、北######渠、南######渠”生活饮用水地表水一级保 护区 洛江 仙公山风景名胜区、罗溪省级森林公园、金威航空旅游城 泉港 泉港大雾山森林公园、陈潭山森林公园、泗洲水库水源自然保护区、陈田水库饮用水源 一级保护区 晋江 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紫帽山风景名胜区、石壁 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石狮 石狮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 南安 南山森林公园、南安康美雪峰森林公园、南安灵应省级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南 安洪梅灵应风景旅游度假区、九日山海丝文化旅游区、蔡氏古民居旅游区、天心洞旅游 区、灵应旅游区、雪峰旅游区、南安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桃源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 区 惠安 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青山湾旅游度假区、崇武大唐国际旅游度假区、 “洛阳江、黄塘溪、锦芳水库”水源一级自然保护区、“菱溪水库、梅山水库”水源一 级保护区、惠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4.2.2 人文景观资源 泉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并存。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涉及海外交通、宗 教信仰、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古代建筑、地方特产等各个方面,形成海丝文化、中原文化与 闽越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 全市文物古迹众多,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5 处,其中国家级 20 处,省级 48 处,素 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著称于世,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 蕞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蕞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唐代时期 前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和雄伟的东西塔,反映 图4-3 泉州市规划区人文景观资源分布 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九日山祈风石刻,深受台胞和海外侨胞景仰的妈祖天后宫,民族英雄郑成 功史迹及陵墓,及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集惠女民俗、海 滨风光和石雕艺术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 此外,泉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也非常有名。以泉州(鲤城)古城为主体。由于地理条件和历 史的变迁,古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地方传统风貌的街巷,这些街巷及其 周边的建筑与环境因素伴随着古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 13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表 4-2 泉州市规划区主要人文景观资源点 市级:东石寨、溪口山窑址、东石白沙古战场、李卓吾妻黄宜人墓、大桥、吟啸桥、江上塔、星塔、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深沪湾古森林遗址、烽火台、陈琛墓、林武苴墓、林欲栋墓、林欲厦墓、汪芳山墓、张瑞图墓、西陡 国家级:清净寺,开元寺,泉州天后宫,泉州府文庙,德济门遗址 门、陈埭石经幢、陈翁桥、池店石经幢、崇真殿、东洋桥、霁云殿、南岳庙、适南亭、新店石经幢、 结砖福利桥、御赐桥、白毫庵、丁氏祖祠、东石朱文公祠、刘埯塔、三公宫、无尾塔、庄用宾故居、 省级:崇福寺,李贽故居,杨阿苗民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承天寺经幢,施琅故宅,通淮关岳庙, 状元衙、紫竹寺、涵口古建筑群、安海古庙、宝泉庵、蔡道宪祠、丁拱辰故居、节孝流芳坊、龙江禅 石笋,泉州闽国铸钱遗址 寺、庆莲寺、天后宫、画马石、洞内摩崖造像、秀林山摩崖石刻、灵源山摩崖石刻、紫帽山摩崖石刻、 市级:元妙观、谯楼、承天寺、府城隍庙、铜佛寺、定心塔、县城隍庙、蔡清故居、清白源井、后城 印度教石刻、璧山崖刻、福全城摩崖石刻、青阳乡约记碑、正统崖刻、龙湖祈雨颂德碑、金井烈士陵 古街巷、花桥慈济宫、安福寺、宝海庵、石笋桥、曾从龙状元井、顺济桥、白耇庙、苏夫人姑庙、富 园、晋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内坑烈士纪念碑、淞江斗门、华表山古寨、黄护、黄逸墓、李英(李五) 美宫、祖闾苏民居、释迦寺、庄际昌状元祠、泉郡接官亭、万正色故宅、老范志大厝、黄宗汉故宅、 墓、蔡诒河墓、赤虾墓、檗谷黄氏大宗祠、凌霄塔、青阳庄氏家庙、安海朱祠、定光庵、朵莲寺、金 鲤城 泉西基督教堂、朱鑑祠、古店朱衙、奉圣宫、安礼逊图书楼、施琅夏园、黄氏宗祠、旧馆驿、古街巷、 粟洞、闽台粘氏大宗祠、普尼堂、钱江施氏家庙、吴鲁故居、留从效庙、浯里裕后铭碑、金井基督教 吴茂华宅、吴树第宅、通天宫、锡兰侨民旧居、永潮宫、蒋报企旧居、叶贻根、傅梓春华侨旧居、二 堂、李昭璜故居、金鸡水利纪念碑、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部旧址、毓秀楼、铁灶山 战时期######泉州特支委所在地及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林伋墓、陈公纯墓、蒋以麟墓、蒋报企墓、蔡 摩崖造像、福全城墙遗址、瑶林许氏始祖陵园、许燮陵园、深沪延陵吴氏祖墓、张弥臬墓、洪富墓、 公泉摩崖石刻、紫帽山摩崖石刻、一峰书院梅石书院碑记、《修理南涂二关外水利碑》、《铁炉庙记》 李约斋墓、庄用宾墓、扬林石径幢、洑田庙、竺世庵、金井、镇海宫、后湖石塔、民生亭、张瑞图宅、 碑、“奉督抚两院示禁”碑、泉州市舶司遗址、朱熹小山丛竹坊、圣公宫清代壁画、罗城城濠沟 晋江沿海妈祖庙金井东宫古地、霞里宫、深沪深林宫、锡福堂、上方张氏家庙、洋埭林氏宗祠、柯氏 祖厝、珠泽蔡氏宗祠、洪氏节孝坊、福林寺、长顺建筑群、王起教宅、陈清机宅、济阳楼、蔡敦福宅、 蔡及时墓、######泉州中心县委头部次干部会议会址、安业民烈士纪念碑 国家级:泉州港古建筑 (关锁塔、六胜塔、真武庙等),施琅宅、祠和墓,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 像,清源山石造像群 省级:弘一法师舍利塔,泉州明代丁氏回族墓群,王审邽墓,清源山摩崖石刻 国家级:洛阳桥 市级:龙潭拱桥、暗林顺济宫、龟峰岩、刘氏家庙、贞义姑祠、“孝节”坊、青阳室、吴觐寨、谢氏、 市级:《急公尚义》坊、福清寺、海印寺、美山天妃宫、千手岩、蟳埔顺济宫、东岳行宫、魏氏家庙、 曾氏土楼、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陈军门墓、郭宗磐墓、赵建郁墓、万正色墓、俞大猷重建濠溪 丰泽 长春妈祖宫、文兴宫、宁海庙、陈碧峰旧居、顾珀墓、王用汲墓、富鸿基墓、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 洛江 桥碑、双髻山石刻、水尾树碑、梧宅冶铁遗址、留公陂、玉泉康济宫、 塔、温革墓、庄夏墓、锡兰侨民墓区、陈庆镛墓、何逖基墓、魏九郎墓、蔡清墓、寡妇墓、陈埭丁氏 祖墓群、苏懋祺墓、苏大山墓、李根香、林朝素墓、江加走墓、金山寨、东门碗窑、郑成功焚青衣处、 南少林遗址、东湖、乌屿码头遗址、七里庵古地、《晋澄李先生祠记》、《万公惠乡碑记》、大坪山 惠安 国家级:崇武城墙,施琅宅、祠和墓 摩崖石刻、清源洞(并入清源山石刻)、龟山岩(并入清源山石刻) 省级:安固石亭,青山宫,惠安刘氏民居,惠安孔庙,净峰寺弘一法师故居,王潮墓,施世纶墓 市级: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音楼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窑古窑址、刘望海墓坊、青龙桥、 国家级:陈埭丁氏宗祠,施琅宅、祠和墓,草庵石刻,磁灶窑址(包括金交椅山窑址) 辋川桥、莲城遗址、科山寺、昭惠庙、岩峰寺、一片瓦寺、瑶台、龙喉、狮石台崖刻、王潮墓文笔山 晋江 崖刻、试剑石崖刻、秀峰岩崖刻、治山治水纪念碑、兰飞鹤烈士纪念碑 省级:俞大猷墓,西资岩石佛,南天寺石佛及摩崖石刻,古檗山庄石刻,龙山寺木雕及千手观音 14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邱二娘起义遗址、平山寺石塔、浮山石塔、东山城遗址、云峰庵、义波祠、康朗家庙、龙船尾山石 市级:玉澜桥遗址、高三弟墓、八角井、蚶江石经幢、后垵石径塔、林銮渡、水尾塔、塘园佛塔、金 佛龙泉宫龙柱、碑刻、龙泉井、溪龙寺石雕龙柱、“惠安暴动”红军二团军事会议旧址——飞凤寺、 相院摩崖石刻、永宁卫摩崖石刻、再借亭碑记、虎岫寺摩崖石刻、李子芳烈士故居、永宁人民蒙难纪 “惠安暴动”屿头山战役临时指挥所旧址——屿头山土地庙、吴仁禄墓、黄忠墓、黄宗旦墓、百崎回 念碑、周东泉墓、郭氏回族始祖墓、陈有纲墓、凤里庵、慈航庙、进士坊、“四世一品”祠、“南邦 族郭氏墓群、埔塘经幢、李恺、李慎乡贤祠、白奇石亭、孙氏家庙、黄氏家庙、凤阳宫、葛山宫、西 寄重”坊、城隍庙、景胜别墅、董云阁烈士故居 峰后宫、郭氏家庙、青山庙碑刻、石狮“八·六”反围剿纪念碑、孙嘉安墓、林富春墓、灵瑞山寺、 螺城天后宫、九峰寺、灵源寺、獭窟妈祖宫、岩古寺、浮山寺、武功大夫第、红卫水库“魁星像”、 “锦豀”碑刻、七丘山战役烈士纪念碑、孙经世墓、崇武城南门关帝庙、张岳家庙、崇武天后宫、龙 国家级:安平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郑成功墓,九日山摩崖石刻 溪庙、盘龙护龙宫、彭城护海宫、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美陈氏大宗祠、科山庄先生祠石刻、 溪底妈祖宫、登庸武庙、灵山寺石刻、李文会府宅古井、灵惠庙双孔井、石鼓、“惠东暴动”指挥部 省级:陀罗尼经幢,延平郡王府,五塔岩石塔(石刻、佛像),南安中宪第,南安林氏民居,莲花峰 旧址──陈氏宗祠、庄兆璋墓、陈金城故居、廖氏家庙、辋川妈祖庙、后塘武庙、灵惠庙、龙山书院、 石刻,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 越王宫、崇武北门灵安王宫、吴氏宗祠、灵安宫、五峰宫、云山宫、虎屿岩观音石雕像、三山宫、峰 崎何氏宗祠、崇武前垵陈氏宗祠、潮显宫、居仁提督衙、程氏家庙、辋川下四家陈氏祖厝、书馆、庄 市级:试剑石崖刻,郑明骏墓,岭兜烈士纪念碑,义和寨遗址,飞瓦岩,翔云革命烈士纪念碑,铳城 承祚故居、凤山宫、洛阳镇张氏大夫第、何琼玖故居、郭仕敏父子墓、何嗣韩墓、正顺王宫、麟凤庙、 南安 遗址,龙喉、狮石台崖刻 ,“海视师”石刻,邦伯坊,王潮墓文笔山崖刻,一片瓦寺,沈佺期墓, 笔架寺、崇武东岳庙、崇武三官宫、辋川城隍庙、戴卓峰思德祠、螺城东岳庙、大中寺、孙经世故居、 太乙真人庙,宋氏封太乙真人杨仙公墓,鲤鱼桥,天心洞,曾氏祖墓群,小身洞弥陀造像,一片寺石 社内庄氏家庙、梅庄庄氏家庙、金山边古民居、郑氏家庙、潘氏家庙、三赵祠堂、曾氏家庙、坑内外 刻及石塔,石室岩革命旧址,林贤墓石刻造像,通郭桥,白云寺,林路故居,城隍庙,甘棠井,丰州 石塔、利济桥、苏氏大宗祠、秀涂港史迹、古井禅寺碑刻、三宝宫石雕佛像 书院,武荣慈济宫,六朝古墓,唐丞相姜公辅墓,庙下墓群,傅居献墓,答刺真墓,“独立千古”石 刻,师姑塔(墓),唐学士韩偓墓,林贤墓石刻造像,大尾洋窑址,桥亭下桥,尤宗暨王氏墓,瑶台 省级:沙格灵慈宫,黄素石楼 4.3 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市级: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蚁山遗址、槐山瓷窑址、曾炉寺冶铁遗址、龟石山烽火台、天湖山烽火台、 林禄墓、黄理墓、庄应祯墓、卢琦故居、天湖岩寺、仙境塔、大德桥、虎岩寺、圭峰塔、郭良故居、 九峰山烽火台、乌石宫、东岳庙、无量桥、朱成吉烈士纪念碑、出氏家庙、郭氏家庙、九峰山寺、连 4.3.1 城镇建设 氏家庙、莲山宫、龙凤宫、龙济宫、龙见宫、前黄祖祠、青龙洞、青狮古洞、清莲庵、山头寺、侍卫 泉港 府、太白峰寺、望海楼、燕山寺、义烈庙、永全社、曾炉寺、重光寺、庄氏家庙、离相寺、瑞云殿、 根据统计,泉州市规划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 356.68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122.53 白石宫石雕、抗战时期######惠安县委地下党中心据点旧址、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惠安县委特支驻地、 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地下党惠安县委三朱支部旧址(朱汉膺旧居)、惠北抗捐大同盟(昆山寺[宋])、惠 平方米。从泉州规划区范围的遥感影像分析可以看出,泉州城镇建设用地呈现比较明显的组团 北抗捐大同盟(圆通寺[宋])、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布局形态,城镇规模急速扩大,城镇连绵密集的空间形态非常明显。 规划区内城镇主要包括泉州市辖区、泉港、晋江、石狮、惠安、南安 12 镇。根据规模等 国家级:泉州港古建筑 (关锁塔、六胜塔、真武庙等) 级和城镇的发展性质,对各城镇给定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泉州市辖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 石狮 城,海峡西岸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港是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港口新城;晋江是 省级:永宁城隍庙,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现代化工贸、旅游、 港口城市;惠安是全国著名石雕之乡,港口工业旅游城市;南安是著名侨乡,工贸城市。 15 图4-4 泉州市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分布 图4-5 泉州市规划区城镇人口统计图 4.3.2 人口分布 4.4 交通系统 常住人口口径下,泉州规划区范围内 2007 年总人口 535.6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69.2%; 城镇人口 291.1 万人,城镇化水平 54.4%。 泉州市道路交通条件发达,已形成了以福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和国道(G324)、省 户籍人口口径下,泉州规划区范围内 2007 年总人口 416.1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61.7%; 道(S201、S307、S308)等为主体,以县乡道路为补充的市域公路网,构建了村村通公路体 城镇人口 153.1 万人,城镇化水平 36.8%。 系。 表 4-3 泉州规划区 2007 年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根据《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泉州都市区对外公路系统规划形成“四纵、三横、构一环” 市辖区 晋江市 石狮市 惠安县 南安 12 镇 总计 常住 总人口 130.3 158.7 54.5 93.2 98.9 535.6 高速公路骨架,内部快速路系统规划形成“两重环湾+多向放射”的网络式格局。根据蕞新《泉州 口径 城镇人口 98.0 73.9 40.1 38.1 41.0 291.1 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未来规划区内将建设 6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线路长度共计 户籍 总人口 102.4 104.5 31.2 93.8 84.2 416.1 约 326 公里。 口径 城镇人口 62.8 37.1 10.1 13.6 29.5 153.1 绿道作为城市的一种线性开敞空间,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道 为方便城镇居民使用,绿道选线应尽量靠近城镇建成区,以尽可能服务较多的人口;将城 路本身是绿道网建设的重要路面支撑;另一方面绿道网要与交通网建立换乘,以方便居民便捷 镇用地串联,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根据各城镇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给绿道赋予不同的使 进入绿道。泉州市绿道应加强与城市公共道路交通的衔接,合理利用交通服务设施,结合城市 用功能,展现绿道的地方特色。 重要公共交通站点、汽车站、火车站点及城市轨道站点等换乘枢纽,方便绿道网与各种交通方 16 式的对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为城乡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参考国内外有绿道建设的相关城市的经验,规划期与绿道相关的旅游活动约能占到各类旅 游活动构成的 20%,按照自行车骑行心理环境容量 50 米/车,人均旅游骑行时间 1.5 小时,绿 道自行车旅游平均通行时间 6 小时/天(假设全部绿到均匀使用)。则根据单日旅游人口水平, 估算 2015 年、2020 年、2030 年需要提供的绿到长度约为 500 公里、800 公里以及 1500 公 里。 图4-6 泉州市交通系统分析 4.5 旅游需求 图4-7 泉州市旅游系统规划图 泉州市 2011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500 美元,已基本进入了比较成熟的旅游经济形 4.6 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态,多种旅游方式并存。 规划通过构建绿道选线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对泉州市绿道选线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 国际惯例表明: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进入国内旅游需求增长期,旅游形态主要是 客观分析绿道选线的适宜性。 观光旅游;达到 2000 美元,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达到 3000 美元,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 5000 美元,进入成熟度假经济时期。 4.6.1 基准模型 2010 年泉州旅游接待总人数为 2444 万人次,旅游规划确定 2015 年达到 5000 万人次, 按 7-10%的增长水平,规划 2020 年约达 8000 万人次,2030 年达 1.5 亿人次(旅游天数以 280 基于泉州市现状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直接叠加法中的空间叠加法(overlay),并 天计)。 辅以多因子评价以及德尔菲专家评分法,对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进行定量为主的分析评价,通过 17 对基于单一主导因素形成的空间假设的叠加,形成体现共性与差异的复合 “图底关系” ,得出 4.6.3 评价体系 适合绿道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评价分级。 在基准模型的计算中,选取的因子分为 2 大类,即生态本底因子和景观资源层因子;修正 模型选取的因子主要包括设施基础、需求指引和空间规律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专家打分的 基准选线模型基准选线模型 方式,对每个因子按照评分等级进行等差赋值,并确定权重,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表 4-4 选线模型权重系数及评分方法 生态本底层生态本底层 景观资源层景观资源层 子 子 因 因 形 形 地 地 子 子 因 因 态 态 生 生 点 点 节 节 然 然 自 自 点 点 节 节 文 文 人 人 型 型 大 大 园 园 公 公 质 质 地 地 及 及 园 园 公 公 林 林 森 森 风风 特 特 化 化 文 文 史 史 历 历 古 古 景景 镇 镇 城 城 非 非 史 史 历 历 色 色 及 及 落 落 村 村 海海 度 度 坡 坡 区 区 镇 镇 城 城 库 库 水 水 、 、 流 流 河 河 区 区 护 护 保 保 然 然 自 自 名名 岸岸 绿 绿 名 名 胜胜 线线 区 区 、、 山 山 、 、 地 地 、、 风 风 文 文 及 及 镇 镇 其 其 度 度 坡 坡 区 区 街 街 貌 貌 点 点 节 节 它 它 旅旅 海海 游游 湾湾 体 体 度度 单 单 保 保 假假 区区 位 位 图4-8 基准模型 4.6.2 修正模型 在对空间适宜度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为主的科学判断,对绿道局部线路进行修正。通 过塑造空间连通性强,网络覆盖性强的理想且合理状态下绿道空间布局,综合确定泉州市规划 区各级绿道网络。 需求修正模型需求修正模型 设施基础设施基础 需求指引需求指引 空间规律空间规律 础 础 基 基 统 统 系 系 行 行 础 础 慢 慢 基 基 施 施 设 设 路 路 道 道 础 础 基 基 驳 驳 接 接 通 通 交 交 础 础 基 基 施 施 设 设 务 务 服 服 社社 城城 旅旅 空空 空空 会会 镇镇 游游 间间 间间 经经 建建 开开 连连 均均 济济 设设 发发 通通 衡衡 性性 性性 坝 坝 网 网 林 林 堤 堤 路 路 、 、 速 速 快 快 高 高 点 点 非 非 站 站 点 点 通 通 站 站 交 交 交 交 道 道 公 公 轨 轨 及 及 站 站 运 运 公 公 客 客 、 、 点 点 景 景 类 类 各 各 居 居 乡 乡 城 城 经经 人人 城城 主主 旅旅 交交 产产 自自 线线 线线 线线 济济 口口 镇镇 要要 游游 通通 权权 然然 网网 网网 网网 路 路 耕 耕 机 机 、 、 道 道 步 步 荫 荫 发发 分分 发发 居居 发发 阻阻 限限 屏屏 长长 结结 密密 展展 布布 展展 住住 展展 隔隔 制制 障障 度度 构构 度度 园 园 点 点 民 民 状状 特特 区区 区区 需需 区 区 务 务 服 服 况况 点点 要要 图4-9 修正模型 18 4.6.4 综合分析 生态本底优势 修正因子 生态本地 景观资源 修正因子 图4-10 选线 规划目标 (1)生态地域性原则 依托泉州市 “山、江、城、海”的自然生态格局,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积极创建“国家生 以支持构建泉州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依托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多元文化融合、山水相连、低碳节能的多 自然景观资源以及 “山、海、江、城”的特色生态基底空间,保持和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及沿线 类型、多功能、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通过规划建设,把泉州绿道打造成: 的生态功能、生态景观,突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多元 文化优势,把握绿道规划的生态性要求和地域性特点。 历史文化之道——促进海丝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传承历史文脉, 彰显地域人文特色; (2)网络连通性原则 山水自然之道——串联自然生态景观,与自然山水共生,塑造亲近自然的空间,展现自然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泉州北、中、南的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等 山水之美;―― 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河流水系,构建南部滨海型绿道、中部山林水系型绿 道、北部山林型绿道,利用水系连通南中北的绿道系统,发挥绿道沟通与联系自然生态斑块和 健康生活之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城乡,提升居民生活 历史、人文节点的作用,将各种类型绿道贯通成网布局,构建城市居民进入郊野的通道。 品质。―― (3)安全人性化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坚持 “安全头部”规划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避免与机动车冲突;通过 制定绿道安全使用指南,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以及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 安全防护设施,充分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体现绿道人性化的要求。 (4)便利可行性原则 加强绿道网与泉州城市公交通系统及慢行系统的衔接,完善换乘系统,提高绿道网的可达 性,完善绿道的各类服务设施,方便城乡居民的便利使用;充分结合泉州市城市建设现状进行 规划选线和服务设施布局,选择质优价廉的建设材料,使绿道规划实施和具体建设工作可行。 5.3 规划策略 (1)突出山海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绿道的规划建设应突出泉州 “山、江、城、海”的生态要素,突出 “枕山面海”的生态格 局,契合自北而南的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等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山林绿道、山水绿 道及滨海绿道的序列特征,绿道建设尤其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展现外围的生态屏障 特征、中围的 “文笔山、桃花山、清源山、九日山、紫帽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的近 20 郊山水特征以及环湾的滨海特征。 (2)汇聚多元文化、彰显历史特色 绿道规划建设应体现泉州的多元文化优势,赋予绿道相应的文化特质:要融入 “海丝”文 化,再现赤桐港及 “市井十洲人”、 “涨海声中万国商”及九日山祈风石刻情形;要融入世界 宗教文化,在绿道中体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 要涵括中原文化,展现 “朱子过化之区” ;要凸显泉州市闽南文化精神家园的特征,展现“海 滨邹鲁” 及鸿涵博容、 “爱拼才会赢” 的胸襟和气魄;要能展示华侨文化,展示两岸情怀, 以及无所不在的茶文化等。 (3)联景系绿,成环成网 绿道规划建设应串联起泉州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自然、人 文景观点以及其他绿色开敞空间,能切实形成绿色廊道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并能为城乡居民 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绿道建设应在考虑基本生态架构的基础上,与绿地系统、公园系 统衔接,成环成网建设,形成一定的分布密度,提供城乡居民点的日常需要及便利可达。 (4)协调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空间 通过绿道建设,发挥绿道的生态、景观联系作用,引导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构建,突出生 态城市、海滨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特色,以水岸景观、绿色山体、城市景观轴线为基本骨 架,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 (5)开发多样功能、促进城乡统筹 将城市各类重要功能区串联,沿线注重城市多元功能复合开发,结合旅游线路的打造,带 动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力走廊和游憩系统。将绿道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建设中 的重要民生工程,实现城乡居民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1 6.2 总体布局 6 、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 泉州市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区生态本底、景观资源、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 6.1 规划结构 源要素以及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结合各区、县(县级市)、开发园区的实际需求叠加分析, 综合优化形成 2 条省级、5 条市域绿道、11 条城市绿道线 公里(综合绿道网密 根据泉州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自然和人文景观 度达到 0.27km/km2 )。在城市规划区层面安排省级及市域两级绿道的具体线 公里, 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点、线、面结合,考虑联系尽量多的景观资源点、 其中省级绿道 275 公里,市域绿道 300 公里。规划了 4 处城际交界面,17 处区县交界面,划 服务尽量多的人口。在城市规划区层面,绿道布局重点落实福建省级滨海绿道的具体走向,构 定了一定范围的绿道控制区,综合布设 22 个一级驿站、若干个二级驿站,共同构成泉州城市 筑泉州蕞主要的城市生态、休闲、经济发展廊道,组成联系海峡西岸城镇群的重要部分,形成 规划区绿道网系统。 “一带”;整合城市规划区北部生态屏障,串联环湾核心区主要的山脉,构成泉州城市规划区和环 省级绿道: 湾核心区两个层次的环形屏障和活力之环,形成“两环”。依托三条重要河流及一条主要休闲廊道, 串联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点,联系城乡,从滨海向内陆地区外放射,形成“四放射”,在此基础 省级 1 号绿道(SJ01)——泉州滨海风情绿道,全长 230 公里。 上共同构成“一带,两环,四放射”绿道网总体结构。 省级 4 号绿道(SJ04)——晋江滨水畅游绿道,全长 45 公里。 “一带” :指沿泉州滨海大通道建设的省级滨海绿道。 市域绿道: “两环”:指环泉州城市规划区和环湾核心区的两条市域绿道环线)——环湾郊野休闲绿道,全长 88 公里。 “四放射”:指泉州城市规划区内四条主要的廊道及景观发展带修建的四条放射型绿道。 市域 2 号绿道(SY02)——拥城生态画廊绿道,全长 104 公里。 市域 3 号绿道(SY03)——洛阳江滨水畅游绿道,全长 34 公里。 市域 4 号绿道(SY04)——西滨灵秀山山水绿道,全长 31 公里。 市域 5 号绿道(SY05)——惠安山海城观光绿道,全长 43 公里。 6.2.1 省级绿道规划布局 1. 省级 1 号绿道(SJ01)——泉州滨海风情绿道,展现滨海特色景观,凸显海洋文化及海峡 民俗的风景带 全长约 230 公里,主要沿泉州沿海大通道、滨海道路及绿带建设,西南接厦门市,沿 201 省道,经围头湾、泉州湾、湄州湾,东北接莆田市。 线路特色:滨海度假、海滨浴场、渔村民俗、海洋文化、闽台特色 图6-1 泉州城市规划区绿道总体结构图 串联的主要城镇:石狮市,晋江市,丰泽区,洛江区,惠安县,泉港区 22 串联的景观点:延平郡王府—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保护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永宁 2. 省级 4 号绿道(SJ04)——晋江滨水畅游绿道,突出滨水特色,凸显泉州城市魅力的景观 城隍庙—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 区—青山湾旅游度假区—崇武大唐国际旅游度假区—坫头 海滨森林公园 轴线, 泉州在福建是蕞具海洋文化性格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海洋文化性格蕞鲜明的地区 全长约 45 公里,南起刺桐大桥沿晋江东岸绿化带至南安西溪,连通至安溪县。 之一。海岸线是泉州城市的重要自然及文化景观区和标志带、是城市建设的窗口。泉州滨海风 情绿道应围绕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来展开,结合滨海大通道、海防、港口的景观环境建设, 线路特色:健身休闲、自然山水观光、城市风貌体验 通过整合沿线具有滨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突出渔村名俗,传承泉州人民以海为田、 贾贩四方海洋文化特征。另外泉州滨海地区是福建省闽南城市群重要的发展带,泉州滨海风情 串联的主要城镇:丰泽区,鲤城区,南安市 绿道承担连通区域的功能,促进闽南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展现泉州风貌的一条主要轴线的 串联的景观点:真武庙—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德济门遗址—天后宫—清净寺—开元寺— 功能。 西湖旅游度假区—南山森林公园 “早送竹排下泉州,晚看船巷亮渔火;晋江滔滔东流去,激浪高唱母亲河。”晋江是泉州的母 亲河,泉州两岸千百年的文明史,是蘸着晋江河水写成的。晋江滨水畅游绿道结合江滨绿化带 修建,不仅为居民提供健身休闲场所,而且为居民提供细细品味这座古老城市历史余味的开放 空间。同泉州日益腾飞的经济一道,晋江滨水畅游绿道将构筑城市魅力的景观轴线,描绘出未 来环泉州城市发展的新蓝图。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保护区 永宁城隍庙 青山湾旅游度假区 23 6.2.2 市域绿道规划布局 1. 市域 1 号绿道(SY01)——环湾郊野休闲绿道,突出郊野康体特色,构筑城市休闲健身活 力绿环。 全长约 88 公里,沿环绕中心城区及晋江、石狮中心城区等环绕泉州湾核心区外围的主要 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建设,西起石狮黄金海岸,经宝盖山风景区,灵秀山森林公园,至晋江 灵源山,紫帽山风景区,清源山风景区,至文笔山。 线路特色:康体健身、郊野休闲、自然山水观光 串联的主要城镇:石狮市,晋江市,丰泽区,洛江区,惠安县(台商投资区) 串联的景观点: 洛阳桥—施琅墓—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陀罗尼经幢—紫帽山 森林公园—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增大,城区居民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康体休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高。环 湾郊野休闲绿道串联城市主要发展组团的郊野公园和风景区,将为环湾核心区内居民提供一条 城市休闲健身活力之环。环湾郊野休闲绿道在建设中应突出体育健身、户外休闲功能,丰富城 区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增强群众幸福感。通过划定一定范围的绿道控制区,修复周边破碎的 城市生态系统,形成一道连通性较强的自然生态景观廊道,构筑环湾核心区城市蔓延的头部道 真武庙 天后宫 开元寺 生态屏障。 清净寺 西湖旅游度假区 南山森林公园 24 2. 市域 2 号绿道(SY02)——拥城生态画廊绿道,展现乡野自然生态风光,彰显村居风貌及 民俗特色,突出生态保护,构筑都市区自然的生态之环。 全长 104 公里,西起围头湾沿 324 国道,329 县道等沿公路绿化带或周边地区,至南安, 沿东溪至惠女水库,深入郊野及山林地区,至泉港大雾山森林公园。 线路特色:自然山水观光、农家乐、民俗游、山林探险 串联的主要城镇:安海组团,南安城区,惠安,泉港 串联的景观点:延平郡王府—南安中宪第—安平桥—仙迹岩—天心洞旅游区—天竺寺—蔡 氏古民居建筑群—新安水库—开化洞—南山森林公园—开化寺阿弥陀佛像—康美雪峰森林公 园—九洞崆—清代窑址—清水岩旅游区—惠女水库—陈潭山森林公园—仙公山风景名胜区— 陈天水库—菱溪水库—虎岩山—大雾山森林公园 拥城生态画廊绿道地处城市规划区内外围山体屏障,线路位于山林与城镇之间,穿行于郊 野山林之中。沿线周边的农田,乡村居民点、山林等景观类型丰富,是城区居民进行中等距离 户外休闲、开展“一日游”、“两日游”的好去处。该绿道依托主要乡村公路可以发展农家乐,农业 观光旅游,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业附加价值等,是改善“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拥城生态画 廊绿道是连接围头湾和湄州湾,环绕泉州湾的一条重要生态保护屏障。通过划定绿道控制区及 缓冲区,修复及改善农田及山林生态系统,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构筑都市区自然的生态之 环。 洛阳桥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25 3. 市域 3 号绿道(SY03)——洛阳江滨水畅游绿道,突出滨水特色,结合生态保护,彰显历 史古韵和现代都市文化风貌 全长约 34 公里。南起后渚大桥沿洛阳江西岸绿化带至惠女水库,沿河流至山美水库。 线路特色:湿地科普、人文观光、都市休闲、历史文化旅游 串联的主要城镇:丰泽区,洛江区,南安市 串联的景观点: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泉州森林公园—桃花山候鸟自然保护区—洛 阳桥—金威航空旅游城—十八坎休闲旅游度假区—惠女水库 “秋水伊人梦洛江,八景心旷具神贻”,洛阳江滨水畅游绿道沿线具有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千年古桥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绿道将结合该地区的生态和古韵特色,使绿道周边地区 建设成为极具泉州特色的环境和历史韵味的生态休闲景观线。结合生态保护,建设湿地保护科 普示范生态长廊,实现了洛阳桥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结合。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开化寺阿弥陀佛像 康美雪峰森林公园 仙公山风景名胜区 26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惠女水库 4. 市域 4 号绿道(SY04)——西滨灵秀山山水绿道,突出山海特色,结合生态保护,体现田 园风貌和渔村民俗特征 全长 31 公里。沿晋江与石狮中心城区之间的绿化廊道修建,沿海烟沟,梧桉溪至灵秀山, 穿晋江城区至罗裳山,灵源山至安海,沿河流至石壁水库,连接厦门。 线路特色:健身休闲、田园观光、渔村民俗、山林野趣 串联的主要城镇:晋江市 串联的景观点:石壁水库—天心洞旅游区—仙迹岩—龙山寺木雕及千手观音—灵源山—表 华山—草庵石刻—罗裳山 西滨灵秀山山水绿道是结合城市绿化生态廊道修建,线路由泉州湾向西连接厦门,沿途可 观海、可欣赏田园风光,体验渔村民俗,可感受山林野趣。线路景观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该线 石壁水库 天心洞旅游区 路连接石狮与晋江,与晋江-安海城市发展带方向一致,方便沿线居民进入。西滨灵秀山山水绿 道是泉州湾的一条重要生态廊道,通过划定绿道控制区及缓冲区,可控制周边土地开发,修复 及改善农田及山林生态系统形成风道,改善城市环境。 龙山寺 灵源山 27 5. 市域 5 号绿道(SY05)——惠安山海城观光绿道,体现泉州山、海、城、田的特色生态本 底 全长 43 公里。南起崇武滨海新城,沿林辋溪北至笔架山风景区接莆田,沿途经过惠安中 心城区,聚龙小镇等重要城镇居民点及旅游集散地。 线路特色:崇武听涛、古城采风、田园观光、小镇品韵、山林野趣 串联的主要城镇:惠安县 串联的景观点:陈天水库—施琅祠—惠安刘氏民居—惠安孔庙—王潮墓—安固石亭—青山 施琅祠 惠安孔庙 宫—惠安崇武海滨森林公园 惠安山海城观光绿道是贯穿惠安县域南北的一条纵向绿道,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该 6.3 交界面控制 线路体现了泉州山、海、城、田的特色生态本底,现状景观基础良好、风光旖旎,该绿道主要 功能在于整合惠安市域旅游景点资源,配合沿线几个著名的旅游景区的发展,为营造泉州旅游 泉州市绿道系统的交界面包括城际交界面和区县交界面两种类型。 胜地作出贡献。沿线拥有森林、古镇、田园、溪流等秀美景色,摄影题材丰富,也可打造成摄 城际交界面是指省级和市域绿道跨地级以上市的衔接面。规划在省级绿道网规划的基础 影爱好者乐园。 上,结合市域绿道网的布局,共设置了 4 个城际交界面。 区县交界面是指市域绿道跨区县(县级市)的衔接面。规划在市域绿道网的布局基础上, 共设置了 17 处区县交界面。 交界面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市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将各市孤立的 绿道通过灵活的接驳方式有机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绿道网络体系。 交界面主要有三种类型:河流水系型、山林型和道路型。河流水系型交界面可以通过对现 有桥梁改造、新建桥梁和水上交通换乘衔接;山林型交界面可以通过现有山路改造或新开辟道 路进行衔接;道路型交界面可以通过改造现有道路或利用收费站、检查站等人行或非机动车通 道进行衔接。 河流水系交界面 山林型交界面 道路型交界面 1、城际交界面 城际交界面是指泉州市与周边其他市跨市之间的衔接面,本次规划中泉州绿道分别与厦 28 门、莆田等市衔接,衔接点共有 4 个,具体如下: 表 6-1 城市规划区绿道城际交界面衔接情况表 序号 交界面 所属线路 衔接位置 衔接要求 1 泉州市-厦门市 SJ01 沿海公路绿化带 道路型 (1)交界处500米范围,绿道设施由双方相 关部门通过协调会等方式,统一风格后建设, 2 泉州市-厦门市 SY04 村道 山林型 如统一宽度、铺装、标识以及绿化等。 (2)交界处1km范围,双方相关部门通过协 3 泉州市-莆田市 SY05 村道 山林型 调会等方式共同管理维护,包括路面改造, 生态环境建设等。 4 泉州市-莆田市 SJ01 沿 324 国道防护带 道路型 2、区县交界面 区县交界面是指泉州市域内各区、县、市(县级)之间的衔接面,本次规划中泉州绿道串 联市域内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等区县,衔接点共有 17 个,具 体如下: 表 6-2 城市规划区绿道区县交界面衔接情况表 序号 交界面 所属线路 衔接位置 衔接要求 1 南安-晋江 SJ01 安平桥 河流水系型 2 南安-晋江 SY02 五马江 河流水系型 3 南安-晋江 SY02 324国道 道路型 4 晋江-石狮 SJ01 201省道 道路型 5 晋江-石狮 SY04 村道 道路型 (1)交界处500米范围,绿 6 晋江-石狮 SJ01 201省道 道路型 道设施由双方相关部门通过 7 鲤城-丰泽 SJ04 晋江 河流水系型 协调会等方式,统一风格后 8 晋江-鲤城 SY01 紫帽山 山林型 建设,如统一宽度、铺装、 9 南安-鲤城 SJ04 晋江 河流水系型 标识以及绿化等。 10 南安-丰泽 SY01 山道 山林型 (2)交界处1km范围,双方 11 洛江-丰泽 SY01 清源山 山林型 相关部门通过协调会等方式 12 洛江-惠安 SY01 洛江桥 河流水系型 共同管理维护,包括路面改 图6-2 城市规划区绿道区县交界面示意图 13 丰泽-惠安 SY01 后渚大桥 河流水系型 造,生态环境建设等。 14 南安-洛江 SY02 惠女水库 道路型 15 洛江-泉港 SY02 村道 道路型 6.4 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16 惠安-洛江 SY05 村道 山林型 17 惠安-泉港 SJ01 通港路 道路型 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维护各项设施与环境的和谐运转,需要在绿道外围划定绿道 控制区,并实施空间管制政策。 绿道在空间上可以分为绿道控制区和绿化缓冲区两部分: 29 绿道控制区是绿道的核心管制区域,为动植物生存繁衍和迁徙、人的休闲和游憩提供设施 与绿地系统规划、蓝线、绿线、紫线等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 与空间,同时与外围城镇建设区、核心资源保护区进行缓冲、隔离。主要包括慢行道、标识系 (2)划定标准 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自然生态廊道以及其他划入控制区的户外空间资源等。 绿道控制区宽度结合绿道系统类型确定,针对各类型绿道依托的资源要素特征和建设条件 绿化缓冲区是绿道的外延空间区域,是指在绿道周边地区划定一定范围进行生态控制的区 进行灵活设置,具体控制标准见下表: 域,是绿道的生态基底,包含绿道控制区以及绿道串联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游憩资源 表 6-3 城市规划区绿道控制区宽度控制标准 的空间区域。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河流湖泊、农田、古村落、历史文 绿道类型 绿道控制区宽度 化保护单位、旅游度假区、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等。 滨海风情型 滨海型绿道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郊区和边远乡村绿道控制区不小于200 米。 滨河休闲型 城市区滨河休闲型绿道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20米,郊区和边远乡村绿道控制区不小于100米。 田园郊野型 田园郊野型绿道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 山林野趣型 山林野趣型绿道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200米。 现代都市型绿道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 20 米,其中绿道慢行道边线与城镇建设区域的单侧距离不 现代都市型 宜低于8米。 图6-3 绿道控制区空间构成示意图 6.4.1 绿道控制区划定 (1)划定原则 为实现绿道功能,结合地方特点,泉州市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和维护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充分结合泉州市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特征,重点保护泉 州市域绿道的生态基底,发挥绿道作为生态廊道的作用。保障绿道生态安全,为生态环境改善 和物种多样性修复提供条件,维护泉州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2)连通性原则 为保障绿道的有效利用,满足人的休闲游憩需求,应尽量连通绿道周边各类自然、人文景 图6-4 城市规划区绿道类型分布图 观及公共配套设施,构筑连续而完整的空间环境。 3)衔接性原则 30 6.4.2 空间管制要求 绿道控制区范围内应强化对原生环境、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维护、保育和恢复,禁止破坏 6.4.3 绿廊生态建设要求 控制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土壤、地带性植物群落、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和房地产开发等 绿道控制区内绿廊建设应遵循以下要求: 开发类项目的进入。 (1)绿廊植被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 (1)绿道控制区实行严格的空间管制策略,对控制区范围、各类活动行为(开发建设行 则,蕞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 为、生产生活行为、休闲游憩行为等)分类、分级进行管制。 稳定。 (2)绿道控制区应按照相关规定、指引,划定具体控制区范围,勘定边界坐标,设立统 (2)对于绿廊水体的建设,必须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特别要根据水资源时空 一的控制标志,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管理。 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良性循环,实现地区 (3)遵循“保护头部、开发第二”的原则,绿道控制范围内重点对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保护,绿道控制区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对原生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的恢复、 (3)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绿道周边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可结合边坡防护措施和植被措施 维护和保育,努力维持现状原生态状态,禁止改变控制区内地形地貌、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 预防水土流失,减少慢行道及服务设施建设对自然边坡植被的直接影响,同时结合适当的植被 土壤等自然要素。 恢复措施以保护绿廊的自然地貌。绿廊内不得随意开挖和建设,不得随意填埋固体废弃物、污 (4)绿道控制区内的除蕞基本的绿道配套设施、必要的辅助设施外,不得进行其它开发 染物和有毒物体。 建设行为。 表 6-4 绿道控制区空间管制要求 (4)认真贯彻“严格保护、合理恢复”的方针。严格保护野生动物生境,不得进行高强度的 允许建设项目 禁止建设项目和活 开发建设活动。应配合植物种植,逐步恢复泉州市的生物多样性特色。 设施类型 基本建设项目 其它允许建设项目 动 衔接设施 非机动车桥梁、码头等 6.5 服务设施(驿站)布局 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 停车设施 点等 (1)开发类项目: 管理设施 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如房地产开发、大 泉州绿道服务系统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和安全保障设 商业服务设施 售卖点、自行车租赁点、饮食点 流动售卖、露天茶座、户外运动用品租售点等 型商业设施、宾馆、 施,规划结合泉州市特点,主要采用驿站方式布局。 文体活动场地(儿童游憩场地、群众 公园、露营设施、烧烤场、垂钓点、高尔夫练习 工厂、仓储等。 游憩设施 健身场地、篮球场等)、休憩点 场、滑草场、骑马场、马术表演场、休闲运动中 (2 )污染绿道环境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市域驿站 心、运动俱乐部、 的项目,如不符合 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发展节点或绿道沿线城镇及较大型村庄的服务设施进行建 科普宣教设施、解说设施、展示设施 宣教栏、纪念馆、展览馆、鸟类及野生动物观测 环境保护要求的农 科普教育设施 点、天文气象观测点、特殊地质地貌考察点、生 家乐、餐饮服务设 设;城区内的驿站主要依托绿道沿线公园、广场服务设施进行建设。驿站建设应综合研究绿道 态景观观赏点、古树名木及珍稀植物观赏等 施、油库及堆场等。 功能,通过设施功能设置、建设形式和景观环境塑造,突出泉州市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特色。 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 医疗保障点、水上救援站、救生岗塔等 (3 )对绿道环境保 安全保障设施 设施、无障碍设施 护构成破坏的活 根据驿站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分为三级: 环境卫生设施 公厕、垃圾箱、污水收集设施 生态环保型污水处理设施、定点拦截设施 动,如砍伐树木、 一级驿站是根据绿道网规划确定的“区域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 照明设施 空间照明设施、绿化照明设施 伤害动物、拦河截 保障绿道使用的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 溪、采土取石等。 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 其它基础设施 水、电讯设施等。国家、省、市的重大道路交通 二级驿站是绿道沿线城市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 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 31 务次中心。 13 南安市 SJ04 一级驿站 柳城驿站 14 南安市 SJ02 一级驿站 东溪驿站 三级驿站是绿道沿线社区级服务点,主要提供售卖、休憩、自行车租赁等基础服务设施。 15 南安市 SY04 一级驿站 石碧驿站 16 南安市 SJ01 一级驿站 安平桥驿站 17 晋江市 SY01 一级驿站 紫帽山驿站 18 晋江市 SY04 一级驿站 灵源山驿站 19 晋江市 SJ01 一级驿站 英林驿站 20 石狮市 SJ01 一级驿站 黄金海岸驿站 21 石狮市 SY01 一级驿站 灵秀山驿站 22 石狮市 SJ01 一级驿站 蚶江驿站 驿站意向图 休憩设施 6.5.1 空间布局 考虑到建设层级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区内落实一级驿站,环湾核心区内落实一、二级驿站, 对三级驿站的设置本规划只作指引,不落实具体位置。泉州绿道驿站设置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规 定: 表 6-5 绿道驿站设置间距标准 驿站级别 一级驿站 二级驿站 三级驿站 间距(公里) 20-30 10-15 3-5 本次规划。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