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文广旅函〔2022〕72号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0097号提案答复的函
你委提出的《融入成渝双城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多个“科技+文化”特色文创产业园区的建议》(第097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你委对绵阳文化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收到提案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并根据您的建议,计划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绵阳融入成渝双城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多个“科技+文化”特色文创产业园区。
一、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各项机制保障
推动和促进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体制机制、规划引领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结合绵阳文化资源底数和产业发展实际,将支持文创产业园区发展纳入《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绵阳本土文创产业园区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思路,并将该规划纳入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在《规划》的基础上,要具体谋划出台相关实施意见,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指导全市文创产业园区与全市其他重点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二、推进园区规范建设,提升产业集聚效益
依托绵阳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体验等为支撑,围绕文创园区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区域,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一是高标准建设现代文创园区。按照业态丰富、要素集聚、功能配套、带动明显的标准,推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规模、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示范产业园区评估与奖励机制,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重点培育126文化创意示范园区、上马望蜀苑特色街区等,推进文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保护性开发工业遗址。鼓励改造利用老旧厂区、老旧厂房、老旧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设立工业遗产博物馆,推出各类工业文化主题展览、社教研学活动与文创体验活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大力支持126文化创意园、1958特色街区、624松花岭航空小镇等老工业遗产的产业化开发。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产业发展内涵
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一是增强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先进技术研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应用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和培育3D打印、移动多媒体、虚拟会展、短视频(直播)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二是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文化科技园区、文化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实施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积极推荐我市文化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打造智慧文旅平台。借鉴先进发展经验,深入打造以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文旅大数据中心、数字文化馆等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平台数字文旅体系”,通过数据整合、关联共享、深度挖掘,实现市场分析、活动报名、在线预订、AR互动等众多功能,开启文旅体验新模式,撬动绵阳文旅融合在智慧应用层面发力。
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组成结构
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培育文旅产业专业人才,为文旅队伍注入新生力量。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参加全市“招才引智”等人才招引工作,同时通过启动2022年全市乡村文艺人才引进专项计划,面向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考核招聘人才。并印发《关于支持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发展的九条措施(暂行)》的通知,通过发放乡村文艺人才安居补贴、落实职称晋升倾斜政策、强化乡村文艺人才培养等政策吸引人才来绵就业。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文旅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属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荐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与文化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建立健全符合文创产业人才特点的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加强对人才科学管理。
衷心感谢你委对绵阳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