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材料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经信局
00841016X/2017-00112
00841016X/2017-00112
《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材料
2017-05-05 11:06
文章来源: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工业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核心和枢纽,是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兴则绵阳兴,工业强则绵阳强。“十三五”时期是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创新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的关键期。印发《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绵阳市委、市政府顺应发展大势,提升绵阳市在四川省乃至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重要目标。
图1 绵阳市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机遇和挑战
1.现状与问题。“十二五”期间绵阳工业取得的成就可以用六个“新”进行归纳总结:
一是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28.0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8%,较“十一五”末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3.2%;绵阳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四川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5.37%提高到2015年6.02%。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化工八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较为完备现代工业体系,2015年八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4%。新兴产业及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1.99%和34%,“十二五”期间,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增长1.46倍。
三是创新能力提升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已建成重点实验室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工业设计中心4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市级产学研创新联盟22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个,企业技术中心14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9%。
四是两化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十二五”期间,绵阳获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光网城市等。长虹“彩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项目,并成功获批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
五是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水平。“十二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7.81%,超出全省平均水平8.83个百分点,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共84户,腾出土地资源207亩,实现节能40余万吨标煤。
六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新突破。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产业园区12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07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56.43亿元,年均增长30%。
但是,绵阳目前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规模增速不大,绵阳工业总量从2000年的全省第二跌至第五,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两位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结构层次不优,重点产业之间比重不合理,产业链较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质量效益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下滑,质量品牌建设能力滞后;市场主体不活,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弱、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绵阳工业提质增效,因此,“十三五”期间的工业发展规划要结合绵阳工业发展的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2.面临的形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变化:
从机遇看,绵阳面临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多重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动力转换”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家科技城建设提供“直道加速”的政策机遇。
从挑战看,绵阳面临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绵阳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困境,区域产业竞争压力加大导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以及要素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带来“谋发展”与“保生态”的矛盾。
总的来看,未来绵阳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多重国家战略以及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形成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工业发展先机。
《规划》主要依据国家、省、市有关“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等,贯彻市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力求在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以及工作重心、任务上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确定的发展理念和方略。
为明确绵阳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任务和重点,《规划》按照“分析问题明确思路设定目标提出路径实施保障”的思路展开,在分析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建成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若干发展目标,分别沿着纵横双向提出产业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并通过多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现。
图2 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思路
《规划》充分把握市委、市政府对于绵阳的定位,落脚点为“一中心三基地”,即把绵阳建成西部地区先进制造研发创新中心,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示范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特色示范基地。提出了绵阳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建设“8862”行动。
图3 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末力争工业总量省内排位实现“进三争二”,实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集聚集约水平提高的目标。
《规划》中设置的具体指标,综合考虑了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主要特征、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以及全面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充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结合绵阳实际,提出了规模增速、结构优化、创新能力、企业发展、集聚集约等五大方面共34项指标。主要规划目标如下:
1.规模增速目标。《规划》设置了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技改等四方面的目标任务共8项指标。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以上,实现翻番;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2750亿元,年均增速约15%;工业技改投资累计达到2475亿元,年均增速约15%。
2.结构优化目标。《规划》设置了八大重点产业占工业比重、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军民融合产业占工业比重共4项指标。到2020年,八大重点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5%、40%;军民融合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
3.创新能力目标。《规划》从定量角度确定了两类目标任务共7项指标,一类是创新载体建设情况,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5个、18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9个、20个,国家认定、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0个、78个。另一类是研发投入情况,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到2020年达到2%以上。
4.企业发展目标。《规划》按照企业经营规模确定了9项指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300户以上,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0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2000亿元以上企业1户、500-1000亿元企业2户、200-500亿元企业3户、100-200亿元企业5户、50-100亿元企业8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户、4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0户。
5.集聚集约目标。到2020年,培育两千亿级园区1个、千亿级园区1个、百亿级园区6个,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8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
《规划》提出的“8862”行动是绵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8862”行动即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推进八大主要任务、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和开展二大企业培育计划。
根据绵阳市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条件,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规划》中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食品、化工等。《规划》在“打造现代工业新体系”一章中对八大产业的重点方向进行了细化和阐述。对每个重点产业,一方面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勾画了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路线图,另一方面结合各产业的特点、发展阶段和面临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路径,旨在打造形态更高级、结构更优化、协作更紧密、布局更合理的新型工业体系。
1.电子信息产业。以基础电子、集成电路、智能硬件和应用电子、高端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通过加快军民融合相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围绕“互联网+”推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创新,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等发展路径,实现继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其支柱产业地位的目标。
2.汽车产业。汽车产业以传统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通过以整车发展带动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加强汽车技术与产品创新,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力度等发展路径,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做大整车规模,完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西南地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3.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为主攻方向,通过加强前沿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聚集区,推进新材料应用试点示范等发展路径,推进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集群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研发和制造优势,做大产业规模。
4.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装备制造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通过推动节能环保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向服务化方向转型等发展路径,推进重点领域集群式发展,充分发挥研发优势,推动制造和服务协同发展,加快与其他产业融合。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航空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大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等发展路径,实现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创新能力、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6.生物产业。以生物制品制造、生物工程设备制造、生物技术应用为主攻方向,通过壮大生物产业优势企业群体,依托原材料产地优势建设特色基地,集中智力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等发展路径,推进生物药品制造等重点领域集群式发展,加快资源优势、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7.食品产业。以肉制品、饮料、白酒、茶叶、调味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度挖掘绵阳食品产业的文化价值,继续推进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健全行业标准和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等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和企业赢利水平。
8.化工产业。以农用化学品行业、磷化工行业、铬盐行业为主要方向,通过加快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加大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发创新力度,提高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水平等发展路径,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绿色制造水平。
《规划》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将八大产业细化布局到各产业园区。根据现有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不同区域产业错位布局、特色发展,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竞争力强、比较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
表1 绵阳市八大重点产业承载园区
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高新区)、长虹智慧制造产业园(经开区)、软件产业集聚区(涪城区)
汽车产业集群(安州区、高新区、河北平武工业园)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聚区(江油市)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游仙区)、节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江油市)
九洲空管二次雷达产业园(科创园区)、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园(涪城区)、智能制造与信息安全产业园(游仙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北川县)
生物健康产业集聚区(三台县)、生物技术应用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梓潼县)、生物产业集聚区(盐亭县)
生态食品制造集聚区(三台县)、农副食品加工集聚区(梓潼县)
《规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等上位规划中的主要任务,结合目前绵阳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共性和关问题,选取八项重点任务来支撑和保障目标的实现,分别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1.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绵阳市要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2.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绵阳军民融合试验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要包括推进军民融合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进军民融合企业加快发展、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服务平台、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开放合作体系等方面。
3.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要大力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推进“宽带绵阳”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等举措推动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和生产体系的重构。
4.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绵阳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仍有待提高,与工业在全省的地位不相符。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下一步要通过加大新一轮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拓宽技改投资来源、加强工业项目储备等方面,继续着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
5.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当前,绵阳市工业发展存在大企业、支柱企业较少,中小企业成长不快,“金字塔”型的大、中、小企业群体结构尚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期间,绵阳市将通过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优做强、扶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促进工业企业协调发展。
6.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十三五”期间,绵阳将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通过开展消费品行业“三品”行动、夯实质量基础及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等举措,加强绵阳市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7.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的必然路径。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绵阳将从积极推动节能减排降碳、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方面推进。
8.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不仅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绵阳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的战略选择。“十三五”期间,绵阳将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作为八大重点任务落地的具体举措,《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六大工程”,并通过专栏的形式展现,分别为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军民融合发展工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特色园区建设工程。这六大工程是重点任务的重要抓手,聚焦了重点任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工作,为绵阳工业“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1.创新能力建设工程。针对全市工业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不高的问题,创新能力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方式,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2.军民融合发展工程。针对军民融合重大任务,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工程,着力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专项、平台项目、产业项目落地,加速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转化,推动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绵阳结合自身基础条件,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启动智能工厂(车间)市本级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对生产线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4.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技改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采用贴息、后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
5.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为加强绵阳本地品牌建设,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开展“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组织开展企业品牌培育,推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动企业竞争方式从产品、价格向质量、品牌转变。
6.特色园区建设工程。为指导和促进全市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转型示范区、体制改革试验区、产城融合新城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实施“特色园区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园区投融资手段。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聚焦企业,扶持培育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是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关键举措。《规划》将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层面展开,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育扶持计划,即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
1.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为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展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通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效益上台阶等举措,努力形成以千亿级企业领航、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
2.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通过实施“金苗工程”(针对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企业)、“拔萃工程”(针对年销售收入50万元-2000万元企业)、“卓越工程”(针对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等,努力营造更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一批高端成长型产业。
规划编制只是万里长征的头部步,未来更重要的是规划的实施和落地。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和严格落实,《规划》从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开放发展水平、完善产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建设支撑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图4 绵阳市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建立规划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将落实工作细分到各县市区,落实到负责人。建立市直部门横向联合、县市区纵向贯通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机制,科学管理,共同推进西部先进制造强市建设。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项目管理服务,加强运行监测预警等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服务管理等,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3.增强开放发展水平。通过深度推进成德绵产业协作,探索开放新路径、新模式,打造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通过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提升绵阳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通过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绵阳制造”品牌形象,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去”。
4.完善产业保障体系。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强金融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加强要素协调保障等措施完善产业保障体系,进而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要素保障产业发展。
5.加强人才建设支撑。通过凝聚高层次核心科技人才、打造现代领军企业家群体、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等具体举措,形成各类人才强力支撑工业发展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