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江油市上榜四川省2023年度改革典型案例
日前,四川省委改革办发布2023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绵阳江油市“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障碍”上榜县级层面15个案例。
近年来,江油市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坚持创新引领,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障碍,努力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江油市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盘活闲置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造血”
盘活闲置住房,“老农房”变身“黄金屋”。创新集体入股、农户收租、社会运营等方式,通过改造利用闲置住房破解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选址新建困难等难题,实现“多赢”。青莲镇双石村通过“村集体+村组干部+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盘活2处闲置农房打造“翠微田园”农旅综合体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优质生态”入股享受项目收益5%分红,农户通过出租闲置农房获得2000元/年的租金,并带动周边40户农户通过发展小龙虾垂钓、水果蔬菜采摘、农产品售卖等项目实现增收。项目运营以来,平均每月营业额达1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7万元/年。
盘活闲置宅基地,“旧空地”成为“致富地”。通过整合“镇村社企户”五方力量,探索出返乡村民自主盘活、空间规划腾挪盘活、引入企业资本盘活等方式,盘活“沉睡”的闲置宅基地。大堰镇青龙村利用村规划编制契机将村内位置偏僻的3户闲置宅基地腾挪至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位置,发展“逸景乡舍”农文旅项目,实现年营业收入150万元以上,而原闲置宅基地则复垦为耕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
盘活低效承包地,“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在不改变承包权、所有权的前提下,针对土地碎片化、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整合零星合作社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整村托管、全程托管方式将土地化零为整、变小为大,以土地蕞大化利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永胜镇专业合作联社已与42个村签订整村托管协议,与12个村签订全流程托管协议,亩均节省成本200元、增收380元。
推动资金下乡,为城乡融合发展“输血”
用好财政的钱。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分农业、工业、文旅三类选取6个乡镇开展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实行项目增收分成、产业专项补助、税收“定额补助+增量补助”,构建乡镇财力增长与项目、产业、税收挂钩的激励机制,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2022年以来,6个试点乡镇签约52个项目,总投资47.78亿元。
用好银行的钱。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保证贷款试点,设立风险担保基金1000万元,由合作银行和风险担保基金按照3:7的比例进行风险分担,为农户发展产业“输血”。2023年,发放住房财产权保证贷款158户、1429.5万元。
用好社会的钱。通过建优基础设施、包装前景项目,“筑巢引凤”式吸引社会资本下乡。青莲镇双石村依托本地龙头企业“三一农场”,吸引社会资本打造“夏尔别院、翠微田园”等精品民宿,并全额出资4000万元修建省级“四好农村路”,持续提升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力。2023年,双石村接待游客9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超880万元。
强化科技赋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活血”
农机装备智能化。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进惠达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系统为978台移动作业机具安装智能探测终端,推进农业生产工具智能化,实现农机定位、农机作业面积实时统计、作业质量实时计算。推行无人机植保,实现“天上飞”替代“肩上背”,有力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23年,完成作业面积5万亩,工作效率提升5倍,每亩降低成本30元。
农技人才高端化。聚焦小麦、水稻等主要粮油作物,与农业专家合作建立“博士农场”,吸引多名农业专家组成科研团队,从品种改良、规划设计、种植技术、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截至目前,有11名专家在江油建立试验田,有4所高校与江油市农机站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开展种植技术试验示范。
社会化服务便民化。创新组建4个片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常年提供“耕播管收烘”全流程服务,常态化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新技术新机具示范等综合服务。截至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汇聚人才力量,为城乡融合发展“补血”
念好“引才经”,集聚高层次紧缺人才。创新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方式,改变过去“网上报名、来江考试”的模式,揣着“干货”主动赴深圳、苏州、西安、重庆等地带岗上门、带编进校直招,拿出千余个编制资源连续开展多批次大规模人才招引。2023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1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3人,是过去5年引进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总和。
培好“营养土”,用好基层公共服务人才。为使更多优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对部分招聘的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乡村文艺人才、乡村教师等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有效推动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乡村。2023年,选派215名公共服务人才下沉基层服务,其中,乡村教师18人、乡村文艺人才13人、医疗卫生人才184人。
打好“乡情牌”,回引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出台《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三十条措施》,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指导、细化创业服务,每年对返乡入乡创业明星进行评选,激发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内生动力。2023年,回引842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创办企业315个,实现产值1.63亿元。(陈国江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蒋良明)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