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连连!看绵阳高质量发展之变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大事连连!看绵阳高质量发展之变
6月即将过去,2022年已经过半。
近段时间以来,绵阳陆续举行多场重要活动,透露出什么信号?
☆6月13日至14日,绵阳市党政代表团“走出去”学习考察,头部站选在福建厦门。
这一次学习考察,学先进、取真经、抓实干、谋发展、向未来,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写下全市“向蕞好的学、跟蕞强的比、同蕞快的赛”的生动注脚。
首战告捷的背后,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思想转变。
变则通,通则达。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必须带动更多“绵阳造”出川、出海、出境,叫响“绵阳品牌、中国品质”。
☆6月20日,载着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从绵阳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出发,一路向西,直抵欧洲。
这是从绵阳始发的首趟国际班列,对绵阳来说,是开放合作的一件大事。
绵阳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没有直接联系海外的便捷通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绵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开行,绵阳对外开放的格局变得更大,实现“内陆城市沿海化”,在源源不断将“绵阳造”产品输送至欧洲中心腹地的同时,引入欧洲高品质产品,丰富绵阳市民消费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风物长宜放眼量,开放的绵阳张开臂膀。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担负国家使命。
牢记嘱托,绵阳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一直是绵阳引以为傲的实力!绵阳拥有两院院士30名,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各类专业人才24万。人才够吗?还不够!
☆6月23日,“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首场活动举行,目的很明确,招才引智。
在当天的活动中,院士、专家集聚,院所、高校云集。
聚焦绵阳核技术应用、航空动力、激光装备等优势技术和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围绕“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大咖”为绵阳创新发展“献策”“支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签约入驻“云上大学城”的消息,更是刷爆绵阳人的朋友圈。
今年以来,绵阳出台诚意十足的“人才新政”,扎实开展“招院引所”,大力推行科技助理制度,探索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众多科研团队、优秀人才飞“阳”,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努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乘国家战略之势、集四海英才之智、聚八方创新之力。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推动园区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6月21日至22日,绵阳市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与会人员,马不停蹄走进12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把握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全市园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产业规模加快壮大、设施配套加快完善、发展质效加快提升,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每个园区都有新变化、大变化,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事实证明,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是结合绵阳园区发展实际、把握绵阳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正确部署。
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优良的营商环境、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精准的服务政策等,一个个工业园区外塑“颜值”、内提“气质”,打造“镇园之宝”……
园区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接续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绵阳的变化已然发生。
从内容维度来说,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等为绵阳发展谋长远的关键词;
从时间维度来看,是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