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是人类一切物质生活的基础,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是由于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均用地十分稀少。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甚至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各城市开发区内,依旧存在大量土地利用率低,土地利用闲置浪费的情况,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一些诸如节约使用土地资源、整合土地结构以及提高城市或园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等这些途径,可以实现缓解我国当前十分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而土地集约利用可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并且优化整合土地资源。这些途径都能有效解决城市或园区土地稀缺性与城市或园区开发对土地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本文在概括相关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上,然后通过分析得来的各种数据,得出绵阳工业园区当前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运用特尔菲法,对绵阳工业园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得出绵阳工业园区评价综合分值为88.11%。园区土地利用状况为89.73%,用地效益为78.16%,管理绩效为100%。这一结果表明绵阳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还是处在较高水平。其中土地供应率为83.22%,说明园区大部分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都已经供应。土地建成率为81.06%,说明已供应土地中建成率较高。园区土地开发程度得分为82.08,说明大部分土地都得以开发利用。园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和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现状值分别是2654.15万元/公顷和1029.03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的一半左右。其原因是受园区有较大一部分企业处于在建和待建的影响,园区收益率比较一般。园区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得分为100.00,说明绵阳工业园区土地监管及时,有效。蕞后,在测算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后发现,绵阳工业园区目前还有一定的土地利用潜力。随后提出包括扩建园区、加强园区管理、建立园区考核评价制度、调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等措施。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马占东;杨俊;王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辽宁炮台经济开发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1期
吴旭芬,廖元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王琳;;提升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10期
汤腊梅,杨彩芳;邵阳市城建土地集约利用初探[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S1期
吴旭芬,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2期
吴旭芬 ,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05期
陈美球,黄细花;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探讨[J];国土经济;2001年03期
陈成,吴群,王楠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徐州市开发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4期
翟文侠;黄贤金;张强;钟太洋;马其芳;;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张昉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记者 董少华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