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土成金”!绵阳三台试点全域土地整治带来乡村“三变”
土地变好变大了,农村变美了,产业变强了——这就是绵阳市三台县西平镇被纳入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以来,当地乡村正在发生的三个新变化。
“收完这一季黄豆,明年就不再‘淘神’了。土地流转出去,就是净钱了。”初冬时节,在西平镇响石板村4组,明媚的阳光洒在农家小院的院坝里,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帮老父亲收豆子的杨志诚言谈间透露出轻松愉快。
“看嘛,原来这一片是坡坎地,高低不平,现在田坎也加宽了,方便农机开进田里耕种。”杨志诚指着自家院坝外那片经过砼网格加固变成梯田的平地,憧憬着他将来返乡种地的场景:“再过几年,等我不在城里打工了,就回来驾驶农机种地。”
土地,是农业之本、农民之根。让杨志诚既能安心在城市打工,又能放心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原因是:2021年年初,经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准,三台县西平镇被纳入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这也是全省20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之一。
西平镇是三台县的人口大镇、农业大镇,素有“粮仓古镇”的美誉。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西平镇面临土地碎片化、利用低效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试点工作自2021年5月开始正式启动,围绕西平镇全域的土地整治项目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分别进行新增耕地及复垦建设用地整治。同时,对该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配套设施及产业建设项目,如农贸市场改造、河流生态保护和修复、文物修缮等方面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
“农发行三台支行优化整合政策、资源、效益优势支持该项目。”项目负责人杨维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自筹资金3.56亿元,申请农发行三台支行贷款13.5亿元。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整治成效已初具雏形。从高处俯瞰,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像铺在大地上的棋盘,阡陌纵横,开阔平坦,十分壮观。
沿着西平镇的乡村公路行进,随处可见“点土成金”的蝶变之美,砼网格规整后的田地一块接一块,不见了破败的土坯房坯,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蔬菜基地。
近两年,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及村集体土地流转,西平镇麻石桥村高水平建成全国丘陵山区花生机械化三台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转化与推广,建设10亩五彩花生、秋季花生优质示范点,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11个村签订花生订单种植合同,带动水果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
眼下,花生收获后的土地上,青菜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忙着收割。记者见到在田间收割青菜的吴素琴。 “土地流转挣了钱,在基地打工每天再挣几十元,时间灵活,家也照顾了,不比在外打工差,划算得很。”吴素琴笑着说。
围绕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点土成金”,不仅“整”出了一块又一块好地,也“整”靓了村容村貌,“整”活了乡村资源,延伸了“产业链”,村美民富的新路径日益清晰——
做好“耕地”文章,打造万亩良田。该试点项目的土地整治项目涉及20个村7个项目,将对5万余亩的土地进行整治、地力培肥,配套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助力农田提质增效,为筑牢“天府粮仓”夯实耕地基础。
做好“宜居”文章,映照幸福图景。该项目通过拆旧地块、拆迁农户等方式,整理复垦6000余亩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增减挂钩将节余的指标反哺农村,推进集中住房、农贸市场、活动广场等建设,彻底改善项目区域内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做好“产业”文章,助力共同富裕。该项目将完善农业产业园、低温仓库、大米加工中心、良种研发培育中心等产业设施建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群众增收基础。此外,该项目聚焦西平镇悠久历史文化,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打造乡村文化基因保护的典范。同时让资源价值转变为产业价值、让乡村旅游从“好风景”变为“好钱景”。
(李春梅 刘玉明 记者 庄祥贵)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