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政协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头部次会议第0017号提案回复的函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补齐县域科技创新短板全面提升绵阳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第号)已收悉,感谢各位委员提出的宝贵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县域科技创新。实施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着重加强县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县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望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共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广泛调研,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支撑我市县域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生力军。继续实施县域科技计划(乡村振兴)项目,重点支持县域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两大方向,以项目激励科技人员、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项目加快县域科技创新的整体思路,积极组织和包装县域科技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实施,积极推动一批县域科技项目得到省厅和科技部立项支持。有效促进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切实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11部门《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和“一县一团”组团程序及工作原则,我市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工作。目前我市共有147名科技特派员在9个县市区开展工作,实现了各县市区科技特派团的全覆盖。特派团成立后,特派员专家结合不同地区产业特点、技术需求和新型农业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因地施教,因业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指导,仅2021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90余次,增强了农民产业致富能力。
(三)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为推进科技扶贫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乡村科技人员总数不足、基层科技人员专业结构不齐、服务手段落后、能力和水平受限等问题,省科技厅提出了“互联网+科技+扶贫”工作思路,绵阳市科技局于2017首批建设“四川科技兴村”(当时名称为: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主要面向贫困地区建设了平武、北川和市级三个线上平台和线年乡村振兴工作的正式启动,市科技局根据相关工作需求又协调争取开通了三台、盐亭、江油三个平台。全市六个平台充分发挥在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市科技局把乡村振兴与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以“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为载体,有机整合辖区内农业专家线上线下联动高效解决农民群众在种养殖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开通以来,征集平台服务专家1388人,信息员3528人,共服务农户12000余户,收到咨询数19000条,完成有效咨询数18380条,发布技术供给180余条、产业资讯113余条、供销链接80余条,及时有效的解决农户在生产生活当中急需的技术难题,挽回经济损失,让广大农户切实感受到科技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根据《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农函[2021]21号)文件要求,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的完成了园区评估工作,制定了《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21-2025年)》。2021年,三台县成功获批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安州工业园区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授牌。今后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努力争取国家农高区和省级农高区。
,关于补齐县域科技创新短板全面提升绵阳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将主抓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县域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县域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抓好研发经费纳入GDP统计体系有关工作,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引进培育一批拥有引领性、产业高端创新型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县域布局,支持各类创新机构与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切实推进合作项目落地。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抓好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优势特色科技中小企业的成果转化工作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途径和模式,组织实施一批县域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二)继续抓好县域创新生态营造。一是按照“双创”要求,加强各地各类孵化载体建设,继续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清理复核工作,推动孵化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提升孵化器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大市级“星创天地”认证和评估力度,形成梯次培养,提升18家“星创天地”服务能力,助推农村创新创业。二是聚焦县域科技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智力需求,加强人才引智力度,引进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
(三)继续抓好县域创新产业壮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申建省级高新区、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同时,积极争取资金、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国省市科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县域实施。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支撑引领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