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诞生之路:一条创新基因和科研实力的“进化”之路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诞生之路:一条创新基因和科研实力的“进化”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姚茂强 周洪攀
3月29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一股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新力量破茧而出——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继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后,绵阳科技城新区成为四川省内第四个省级新区。绵阳,也就此迎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回望历史,因“三线建设”,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三线”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雄厚实力。拥有良好基础和先天基因,绵阳创新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此,绵阳高新区作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5个2000亿园区之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25个试点园区之一,迎来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2000年,是绵阳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篇章。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科技城,绵阳自此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此后,绵阳不仅汇聚中国的科技人才、企业、成果,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也成为海内外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共襄发展的国际科技博览盛会。
不仅于此,科博会还为绵阳带来了众多项目和资金。以2020年为例,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第八届科博会仍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通过云展览、云推荐、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第八届科博会累计签约项目105个、签约金额就达691.73亿元。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经过21年的发展,绵阳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93家、国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4家、“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7万人。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成渝正加速崛起为中国经济第四极。2020年初,中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大背景下,四川省提出,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面对这一重大战略,2020年上半年,绵阳开始谋划推进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谋求与成都、重庆错位联动发展。2020年9月,刘鹤副总理主持召开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绵阳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努力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探索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路径。2020年10月,新区申报请示正式提交。
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批复中提到,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将新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和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经过一些列筹备后,2021年3月29日,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绵阳科技城又迎来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科技城新区是绵阳承担全省乃至全国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也是牵引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说,要把科技城新区作为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